多些“1+N”式的基础训练
■刘含钰 吕 洋
新年度军事训练展开后,某部先摸清官兵基础训练底数,然后合并同类项,采取“1+N”分组式训练,即选派1名教练员,负责N个底数相同或相近的官兵训练。这一做法,值得提倡。
兵法云:“教兵忌同,其利在异。”瑞士军事家约米尼指出,那些想提高兵士水平的教官,起初无不重视对兵士基础的深切了解,并进行聪明的分组。“1+N”分组式训练,好比教育中的“一对一”教学和小班教学,因分众定位而更聚焦,因精准施教而更有效。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组织基础训练,花一些时间对人人必须掌握的“一年级”课目集中学习很有必要。但如果一直不分新兵老兵、不顾底数差异、不分专业类别,人员“一锅煮”,方法“一刀切”,标准“一把尺”,到头来难免“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弱的吃不了”。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名师之高明,在于他不仅有超高的学识,还总有高超的方法。”选“1”时,只有真正把讲时求“精”、做时求“硬”、教时求“活”、做思想工作时求“实”的“四会”教练员选出来,才能使基础训练产生“头雁效应”“倍增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竞争时,会有更大的动力。同年度兵,学历有高有低,接受有快有慢;相同专业,有人是带证入伍的“老师傅”,有人是初学乍练的“新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摸底考试等方法,把基础相近的官兵编进同一个组,既能防止官兵因较大落差而泄气,又会激发大家在旗鼓相当的竞争中奋力争先。
没有练武之地、练武之器,难有用武之力。“1+N”式的基础训练要出实效,齐全完善的训练保障是保证。编组多了,训练保障任务也就重了。各级须根据不同编组对训练保障的差异化需求,提前做好筹划,精心组织对接,真正使训练场地环境构设与训练要求相一致、设施布局与训练条件相一致、容量规模与承训对象相一致、各项功能与训练任务相一致。真正这样做到位了,基础训练才能如刘伯承同志所说,“官兵不会担心玩空的,能在充分保障下,投入到红红火火的训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