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青春因坚守而动人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3:23
导读:青春因坚守而动人 ■李? 康 张? 立 “兄弟放心,你不在家的日子,我会替你照顾好爸妈……”春节前夕,新疆军区某部二级上士刘帅接到同学打来的视频电话。 视

  青春因坚守而动人

  ■李  康  张  立

  “兄弟放心,你不在家的日子,我会替你照顾好爸妈……”春节前夕,新疆军区某部二级上士刘帅接到同学打来的视频电话。

  视频那头,20多岁的小伙儿说着说着,竟哭了起来。他一边哭,还一边不停叮嘱刘帅:“一定要保重身体,安心守防。”

  前不久,这位同学到刘帅老家的村里办事,恰好遇到刘帅的父母,才得知刘帅这两年在高原守防的故事。

  挂断视频,刘帅被同学真情所打动。过去的这两年多时间,他与战友们在高原守防的点点滴滴,也逐渐在脑海中慢慢回放。

  一

  那年春节刚过,上级一声令下,刘帅所在的部队从驻地出发,穿越戈壁荒漠,翻越雪山达坂,机动数千公里,挺进海拔4500多米的喀喇昆仑高原。

  喀喇昆仑高原,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1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紫外线强度却高出50%,曾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

  目之所及,是绵延不绝的雪山天路。柏油路一眼望不到头,两侧雪山的雪线越来越低。蜿蜒的车队在达坂上不断向上盘旋,犹如一条钢铁长龙缠绕在雪山腰间。左边是陡峭高耸的山体,右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每名驾驶员都打起十二分精神,生怕有半点闪失。

  向上,向上,再向上,翻过库地达坂,又爬麻扎达坂。随着海拔不断升高,刘帅的高原反应也越来越严重。

  雪山巍峨,直耸云霄。当汽车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达坂,坐在车内的刘帅,感受到自己心跳的速度在加快,头痛症状也越来越明显。他不得不抱着上山前准备的氧气袋猛吸起来,可即使是吸着氧,头痛的症状依然没有彻底消失。肺更像破了的风箱,即便大口大口地吸着气,依然感觉像被人掐着脖子般难受。

  年底就符合退休条件的技术干部刘永,得知上高原的消息后,毅然打起背包加入了影像拍摄的队伍。

  “开工!”指挥车刚靠路边停稳,刘永扛着摄像机第一个下了车,瞧准了一个好的取景点,便快速冲了过去。

  刘永架好摄像机,就立即进入了忘我的工作状态。作为一名年近50岁的干部,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上高原。身边年轻的战友怕他身体吃不消,上前劝他:“悠着点,有一段能用的画面就行了。海拔这么高,小心别摔着!”

  刘永转头看了一眼身边的小兄弟,一脸严肃地说:“如果不能如实记录官兵驾车闯昆仑的精彩画面,那就是我们的失职。”

  话音刚落,他又抱着三脚架和摄像机向更高的山坡爬去,寻找更好的取景点。

  在短时间内,从低海拔地区,不经调整直接上到高海拔地区,出现高原反应的官兵不在少数,但全师没有一名官兵半途退缩。经过几昼夜的长途行军,该师官兵全部按时到达指定地域。

  二

  “在这万山之祖的喀喇昆仑,只有三种颜色,白色的是雪和云,黄色的是戈壁,还有一种红色,虽然看不到,但流淌在每一个高原官兵的心里。”戍守高原一段时间后,女兵张雅丽在一次演讲中,道出了官兵共同的心声。

  练体能、练射击、练攀登……在高原守防的日子里,女兵和男兵一样坚强,即使脸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黑紫,她们也从不退缩。

  一身伪装衣,一把狙击枪,帽檐压得极低,在山腰处辗转腾挪……如果她不开口,大家绝对想不到这个身手敏捷的狙击手竟是女兵韦润。

  刚上高原那年,韦润所在团列装多种新型狙击步枪。面对无骨干辅导、无经验借鉴的情况,韦润主动请缨担任教练员。旁边的男兵看了她一眼,嘴角挤出了一丝不以为然的微笑。果然,不出男兵所料,第一次组织新型狙击步枪射击,韦润脱靶两发。

  “不能辜负自己的热爱,一定要在狙击手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韦润暗下决心。

  高原腹地,烈日下据枪定型训练,韦润一练就是2个多小时。时间一长,她的脸庞在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灼烧下,晒脱了皮,变得红里透黑。那段时间,每次周末给家人打视频电话,由于害怕妈妈担心,她都不敢露出全脸,只让妈妈看眉毛以上、有帽檐盖住的额头。

  韦润带着大家在戈壁滩上一边训练,一边总结。不到两个月,她就掌握了多种新型狙击步枪在高原高寒条件下的射击技能,并在实弹射击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后来,韦润也因军事训练成绩突出多次立功,并被保送到军校。

  高原缺氧、大风、严寒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是现实存在的,但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拼劲,在许多官兵身上都能找到印证。

  戍守高原期间,该部多型新装备直接从工厂拉到雪域高原。修理连连长赵江鸿带领骨干在巡检巡修过程中发现,官兵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维护保养某新型装备,不仅体能消耗大,而且用时特别长。从战友期待的眼神中,赵江鸿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此后的4个多月时间里,赵江鸿带领修理连的骨干一边查阅相关资料,一边夜以继日进行研究摸索。他们在画下千余张电子图后,终于成功研制出某维护器材,让官兵在高原条件下节省了体力,还让维护保养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海拔5200多米高原腹地战车驰骋,炮声隆隆。由多支作战力量组成的合成战斗群攥指成拳、形似一人。实兵对抗、实弹射击,在数十个课目的连贯演练中,官兵的血性意志在高原高寒条件下得到全面检验。参演官兵在极高海拔、极端严寒、极限距离上,操作数十类装备取得优异成绩。

  三

  山风呼啸,寒气逼人。在海拔5100多米的某哨所,每天天刚蒙蒙亮,官兵便迎着凛冽寒风,准时升起五星红旗。没有旁人见证,甚至鲜有人知晓,但哨所的每名官兵都明白其中的意义。

  在这片离天最近、离家最远的雪域高原,官兵用鲜红的油漆,在哨所附近的崖壁上绘制出了巨幅党旗。党旗和国旗遥相呼应,成了哨所附近最亮丽的风景。

  已经在高原坚守两年多的一级上士陈俊,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明知道戍守高原时间久了,会对身体有影响,但几次调整轮换,他依旧不舍得离开,而且坚守点位的海拔越来越高。

  临近春节,千里飞雪,冷风如刀,天地间一片苍茫。陈俊手拿双胞胎儿子的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却怎么也看不够。儿子是他上山的那年出生的,那时候他远在千里之外。

  夜里,雪小了,轻轻拂过喀喇昆仑高原。陈俊说,雪花落在钢枪上的声音像极了心底的思念,那样轻,那样重,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两年多时间里,陈俊和战友们圆满完成了高原练兵备战和日常巡逻等多项任务。

  有人说,在喀喇昆仑,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在喀喇昆仑高原戍边守防,除了缺氧、暴雪和强烈紫外线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寂寞与孤独或许是高原上更大的挑战。

  与陈俊一样,很多官兵早已看惯了沙漠、戈壁和雪山,吹惯了夹杂着雪沫子的寒风,但他们是多么渴望绿色啊!

  与刘帅同住一个宿舍的战友,在网上看到一盆中意的花草。卖家承诺:“生命力强,保活。”然而,经过漫长的等待,拆开包裹时,一片片枯叶轻轻地粘连着根茎,稍微一碰,掉了一地碎末。“这哪里是花?简直就是一个枯了的标本。”排房里,战友忍不住感叹。

  那一刻,刘帅又想起自己和同学的对话。那天同学在电话中问起刘帅,如果给他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还会不会上高原?刘帅毫不犹豫地说:“上,必须上。因为我在战友们身上深深体会到,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最有价值的选择,什么样的青春才是最动人的。”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上一篇:他们把温暖送到官兵心坎里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