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励气,砥砺血性胆魄
——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部队落地生根③
■辛源
“气为兵神,勇为兵本。”高昂的战斗精神,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我军特有的文化传承。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支军队的灵魂。文化的本质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也涵养着一支军队的精神。“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对于培塑官兵的浩然正气、英雄豪气、昂扬士气,对于提升部队战斗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血性呐喊,“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的壮怀激烈,“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的慷慨激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迈气概……这些既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文化基因,也流淌着中国军人披坚执锐、所向披靡的精神血脉。
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素以强大的战斗精神闻名于世。回望铁血征程,我军正是靠着“气”的锐不可当,弥补了“钢”的严重不足,万里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抗日战争“驱逐倭儿共一樽”,解放战争“天翻地覆慨而慷”,朝鲜战场“击溃强敌奏凯歌”,锋镝指处、所向披靡,成为世所公认“无法复制的军队”。这其中的制胜密码之一,就是注重把中华民族传统武德中的爱国尚武精神和我军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锤炼中,坚持用文化塑造军事能力、激励军人斗志、提升官兵素质,激发官兵舍我其谁的豪气、敢打必胜的底气、攻无不克的锐气、宁死不屈的骨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强军文化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保证,是滋养官兵的精神沃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是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直接体现和主要内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人民军队而言,重要的是通过繁荣发展具有我军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支撑打赢制胜的强军文化,培育广大官兵敢打必胜的战斗血性、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练兵先练胆,铸剑需砺锋。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的战争,尽管高技术武器装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战争本质上依然是人与人的对抗,人的精神因素依然对战争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争的突发性、毁伤性、残酷性空前增大,认知攻防对抗更趋激烈,生死考验更加严峻和直接。这对军人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战斗作风等精神因素考验更甚、要求更高,更加需要发挥文化的政治引领、道德内化、智力支持、军心凝聚、情感陶冶、精神激励等功能,通过强军的“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锻造革命军人的精神利刃。
坚持用优良传统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学习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保家卫国、舍生取义的历史故事,涵养家国情怀,强化忧患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应当注重从我军优良传统中获取力量,坚持学好党史军史,讲好战史战例战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时刻准备着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坚持用先进典型引领。朱德同志曾说过:“部队中人人精神振奋,你也想立功,我也想立功,这样就会打胜仗。”应着眼新时代战斗精神培育的新内涵、新标准、新要求,注重挖掘官兵身边的人和事,大力宣扬善谋敢战、比武夺冠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官兵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营造出人人争当先进的文化氛围,培育官兵为使命而战、为荣誉而战、为胜利而战的精神。
坚持用战训任务磨砺。在缺乏实战检验的情况下,锻造战斗精神主要靠训练。坚持让强军文化聚焦打赢、服务打赢、支撑打赢,把对抗文化、竞赛文化等融入实战化军事训练,广泛开展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引导官兵自觉把实战实训作为培育战斗精神的“磨刀石”,在直面血与火、苦与累中全面摔打磨练。应紧贴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环境,加强针对性、检验性、对抗性训练,把战斗精神培育渗透到每个训练课目。坚决纠治和平积弊这个顽症,剔除精神上的懈怠,铲掉思想上的锈蚀,真正立起备战打仗指挥棒,使战斗精神在实战实训中淬火升华。
(作者单位:32736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