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清新年味长
■刘维姣
1928年春节,在江西遂川县率领部队打土豪的毛泽东同志发现,官兵中有人违反群众纪律,立即提出“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从此,新风拂湘赣,群众齐夸赞。人民军队的第一个春节,就让当地群众看到了一支军队的新风:“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
1929年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从旧军队过来的一名战士见连长陈士榘只有一个人在,便跑过去把一只野鸡和4块银元塞给他,说:“长官,给你拜年。”陈士榘笑着问他:“你来咱们部队一阵子了,觉得这里兴送礼吗?”第二天,这名战士从老乡那里买来一些腊肉分给大家吃。席间,他抹着眼泪说:“我穿军服4年了,前面在白军过了3个年……咱们这里的年,最有味道,跟家里一样,最好了。”
最是清新年味长。年关也是廉关,过节尤需守洁。过一个清新廉洁的春节,营造的是良好风气,收获的是内心安宁,这种境界和追求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1935年2月3日,大年三十,炊事员和警卫员想给毛泽东同志准备几个菜,他不仅没同意,还把仅有的一点腊肉送给了攻打黎平、强渡乌江、进攻遵义中的伤病员。那段时间,毛泽东同志还省吃俭用,捐出自己的伙食尾子——节省下来的伙食费,用于改善伤病员生活。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我军原计划于29日进城,但考虑到这天是农历正月初一,为少打扰市民过年,我军决定推迟两天。入城前,我军对官兵进行纪律教育,开展“政策点名”。入城后,所有官兵对群众财物“只看管,不动用;只保护,不破坏”。一名市民在胡同里逢人便说:“今年最美的年味,是共产党心里装着群众的爱民味!”
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新的年味就是清欢的体验、清明的标识、清雅的愉悦。正因如此,我党我军历来提倡把清新作为一种价值来体现,作为一种精神来追求。
1987年10月,杨业功调任某导弹旅旅长,他写下条幅,上书“携礼莫入”4个大字,亲自贴到自家门楣。那年春节,一名连长提着土特产敲开杨业功的家门,杨业功坚决把他挡在门外。每逢过年,杨业功常提醒大家,清新之风,是党心民意之所向,军心士气之所在。千万不能忘了,有一种年味叫廉味。
“味道深处是情感。”爱民味、节约味、廉洁味……当年味充满清新,自然会扫除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尘埃,会拂去爱慕虚荣、崇尚浮华的泡沫。正所谓:“从来年是有情日。”
回家,是亲人团聚、阖家团圆,更意味着对家庭传承的触摸、向家风传统的回归。“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春节是团圆的美好时刻,也是家教的难得良机。习主席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可能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家风,绝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的一件大事。
1962年春节,朱德把儿女们叫回家后,郑重说道:“平时你们都有工作,现在借节日团聚的机会讲讲家史。”他特别提醒子女们生活上要自力更生,共产党人要靠自己的本事。那个春节,朱德允许子女在节假日来小住几天,但坚决拒绝他们长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每位家长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把节日团聚视为崇德治家、廉洁齐家的好时机,引导子女利以义制、名以清修。这是给后辈最好的馈赠、给子女最好的“红包”。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我们即将迎来农历龙年,中国龙作为一种图腾,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形象。新的一年,愿你我神清思远,激浊扬清,志更清远、性更清淬、品更清正,龙腾虎跃、龙马精神,展新风、迎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