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32号界碑旁的戍边感悟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3:02
导读:全国民兵工作先进个人马军武走进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网络课堂—— 32号界碑旁的戍边感悟 ■黄 超 大雪、狂风、飞沙、走石。举目望去,只有一个哨所、一座界碑、一条界

  全国民兵工作先进个人马军武走进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网络课堂——

  32号界碑旁的戍边感悟

  ■黄 超

  大雪、狂风、飞沙、走石。举目望去,只有一个哨所、一座界碑、一条界河、一座大山和一片无垠的戈壁……第一次走进军武哨所(又名桑德克民兵哨所),给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战士张毅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哨所周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

  前段时间,寒风刺骨,阿拉克别克界河被冰封雪裹。界河百米外,是白墙红顶的军武哨所,这里也是护边员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的家。放眼望去,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内,陪伴他们夫妻俩的,除了一老一新两座20米高的瞭望塔,还有32号界碑。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白天沿着界河巡逻,夜里枕着水声入眠,在这条界河旁,夫妻俩一守就是36年。边境线上的风霜雨雪,在老两口的脸庞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近年来,马军武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兵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对于夫妻俩的戍边故事,张毅已经耳熟能详,他曾听指导员上课讲过,执勤点上的护边员也经常挂在嘴边。可百闻不如一见,当他推开哨所屋后抗洪守土纪念馆的大门那一刻,就像穿越了历史时空,被眼前一张张老照片震撼住了。

  “那年我19岁,和咱们中不少新兵一样大,看着肆虐的洪水,自己胸膛里的热血也在奔腾,于是就主动请缨做桑德克龙口的管理员……”站在写有“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展板前,马军武娓娓讲述1988年军民共同抗击阿拉克别克界河特大洪水的故事。那一刻,他仿佛回到曾经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张毅一边认真聆听着马军武的讲述,一边用相机进行现场直播。此行,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夫妻俩的戍边故事,通过网络云端传给战友们。考虑到军武哨所距离支队最近的中队有300公里的路程,组织所有官兵去现地参观不大方便,支队就决定用视频直播的方式,让官兵学习感悟一线护边员的风采。

  从热带气候的天涯海角来到寒风凛冽的祖国西北边陲当兵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排长陈宝龙是一名南方人,来自距离驻地6000多公里的海南三亚。初到边关,尽管他努力适应驻地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还一度打起了退堂鼓。这次聆听马军武夫妻俩的戍边故事,他陷入了沉思。

  在军武哨所所在的边防线上,夏季蚊虫肆虐,巡逻往往要从头到脚全副武装,防止叮咬;冬季气温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狂风暴雪成灾,积雪堵塞交通,与世隔绝。陈宝龙心想,比气温低、比风沙大、比蚊虫多,中队周边的环境都比军武哨所好太多,马军武夫妇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戍边36年,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怎么能轻言放弃?他越想越惭愧,下定决心扎根边疆,找到最好的自己。

  支队官兵在云端感悟戍边人的家国情怀,真正领悟到什么是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冲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大家在讨论中纷纷表示,要学习戍边模范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赤胆忠诚,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守卫边疆安宁,书写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马军武(左一)在32号界碑旁的军武哨所进行现场直播。黄 超摄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上一篇:收藏!雪后战机绝美大片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