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自己的“最大载荷” 书写更精彩时代篇章
拓展自己的“最大载荷”
■向贤彪
一座桥梁,其指示牌上通常会清楚标明它的最大载荷有多少吨位;一件载重设备,其说明书上亦会明确所能承载的荷重最大值。人们不禁要问:上下五千年,古今汉字成千上万,为何要用“荷”字来承载成百上千吨的重量呢?
在古代,“荷”与“何”为通假字。《说文解字》中说:“何,儋也。从人,可声。”儋的本义是以肩承担重物,也泛指用头或背等承担重物。《左传·昭公七年》中亦有“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的说法,意思是父亲劈柴,他的儿子无法把柴背走。这里的“荷”字就是负荷、承载、承担的意思。
古人不仅对“荷”的字意作了通俗的解读,而且对其内涵也有独到的见解:能负重者自是大器,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能以“荷”担重任,成为大器,非一蹴而就,必须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海军博物馆有一件特殊展品——从舰载机飞行员曹先建腰椎上取出的6根钢钉。在一次驾驶舰载机训练时,曹先建遭遇极为严重的空中险情,他被迫跳伞、摔成重伤,腰椎上因此被打进6根钢钉、2块钢板。为尽快归队,曹先建凭着惊人的毅力恢复训练,坚持把取出钢钉的时间从原计划18个月缩减为8个月。复飞那天,他驾驶歼-15战机在辽宁舰甲板上精准钩住了阻拦索,指挥员为他打出了近乎满分的成绩。挑战难不住,困难压不垮,曹先建身上那股所向披靡的韧劲和干劲让人心生敬意。
在中国航天员队伍中,有一个戴眼镜的航天员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为了入选航天员,他刻苦训练,不仅达到了载荷专家6G过载的选拔标准,还达到了航天员的8G水准,训练成绩从二级提高到一级;野外生存训练,他克服重重困难,负重数十公斤,在滚烫的沙地里一走就是五公里……“那个6岁时躺在山坡放牛‘牧星’的孩子”,在人生旅途中不断拓展自身载荷,“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桂海潮追梦圆梦的经历,生动印证着“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的道理。
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拓展自己的“最大载荷”,需要主动感知外界的压力。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有了压力,就有了创造、发明与奋进的动力,就有了改变的愿望与毅力。主动感知压力、正确看待压力、敢于自我加压,“最大载荷”就能得到有益的拓展和扩容,激发出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的升华。
拓展自己的“最大载荷”,怎么拓展?习主席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1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他们正是因为始终胸怀理想,乐于在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难、担重、担险,练就了敢负重荷的“铁肩膀”、能担重荷的“真本事”,才成为向难攻坚精武强能的训练尖兵,勇闯大洋潜心装备保障的操作能手,奋战在海防一线的国防动员先锋……成为党和人民为之骄傲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嫩竹做不了扁担,软肩挑不起重担。实践充分证明,多经历“风吹浪打”,多捧“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就能有效拓展自己的“最大载荷”,就能把自己锻造成为能担重荷的栋梁之材。
当前,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的军队正在迈向世界一流。然而,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期望的成果不会唾手可得。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拓展自己的“最大载荷”,不畏艰险、攻坚克难,“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我们必能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书写出更精彩的时代篇章。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