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预”者胜:前瞻未来战场,加强运筹谋划
善“预”者胜
■申海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争作为你死我活、充满着激烈对抗的领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往往难以获得胜利。自战争产生以来,战争中的交战双方,都积极利用一切条件和因素,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善“预”者,就是要前瞻未来战场,加强运筹谋划,充分进行准备,做到先胜而后求战,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预见战争发展趋势。杜黑有句名言:“胜利只向那些能够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后才去适应的人微笑。”恰如航海掌舵,只有准确预见变化,才能把稳方向,占得先机。战争指导者要想驾驭战争,就应该对战争发展作出科学预见。没有科学的预见,就没有战争指导艺术,也不会有真正为“打赢明天战争”而进行的战争准备。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突飞猛进,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逐步运用于军事领域,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不断发生变化。指挥员应该认真总结近年来的局部战争实践经验,从宏观上把握战争发展趋势和演化轨迹;在洞悉战争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大力推动作战理论创新,以发展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科学预见战争发展趋势和未来作战样式。
预演未来作战方案。作战方案是对作战进程和战法的设想,设想得越周全,越可能接近实际战事的发展,就越有助于战场局势把控。战争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使得战争“迷雾”和盖然性始终存在。因此,作战方案制订出来后不能“束之高阁”,应该结合已经明确的作战任务,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作战方案。现代战争,陆海空天网电全域多维行动,多力量多手段整体联动,作战方案越来越复杂。作战方案可不可行、顶不顶用,不能坐而论道,要搞好作战方案计划常态化推演、实战化检验、动态化更新。面向未来战争,指挥员要综合分析敌情、我情和战场环境情况,周密制订多种方案,做到一场战争多种预案、一种行动多手准备;要运用兵棋推演和作战实验预演作战体系的对抗过程,建立起对作战方案的信息反馈机制,不断增强作战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预判战场态势走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战场态势是指挥员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的依据,指挥员对战场态势的洞察和把握往往会直接影响作战结果。古今中外,优秀的将领总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以非凡的洞察力正确分析和准确预判战场态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先进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战场态势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骤然提高。据悉,外军已启动智能化态势认知研究,建立各类智能辅助支持系统,试图通过发挥人与机器的共同优势,实现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提升。未来作战,指挥员要充分运用各类战场感知装备,对敌实施全方位、多维度、不间断地侦察监视,形成对战场态势的客观认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识别敌方作战意图、作战行动样式和战术战法使用,理解当前敌我对抗的综合态势;基于当前战场的“态”准确预判未来战场走向的“势”,为指挥决策、攻防协同等行动的组织实施提供支撑。
预置快速响应力量。力量的先期预置可在一定时空内形成不对称格局,关系作战开局特别是首战行动效果。预置就是要在预见的基础上,对战争的各种不确定性进行“超前处置”和先期部署,为获取先机、赢得主动奠定基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预见到朝鲜战局有恶化的可能,及时组建东北边防军,为后来应对朝鲜危局、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创造了条件。彭德怀同志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经验时指出,“如果预先无此准备,想要凭空扭转当时极不利极严重的局面,那是不可设想的”。应对未来可能的危机或冲突,要以谋求主动与胜势为着眼点,高度重视预置包括作战人员与武器装备在内的战场快速响应力量。指挥员要紧紧抓住战略枢纽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部署战斗,灵活运用“隐形蓄势”的谋略,搞好隐蔽预置,做好随时投入作战的准备;一旦发现有利战机,迅速将预置力量投入战场,占据局部优势和即时优势,塑造有利战场态势,赢得主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