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思维去战斗:一场不讲套路的实战对抗
换种思维去战斗
■本报记者 李由之
秋日,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外场塔台屏幕上,数架战机的航行轨迹交织缠绕,高度速度等参数不断跳动。此刻,空中战局激烈胶着,战机在空战区域持续回转、换向、机动,攻防态势反复变化……
观训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指挥员似乎有意减少干预,让飞行员放开手脚,努力发挥他们的最大作战潜力。这种训练方式,源于该旅“蓝军分队”在一次对抗中的大胆突破。
那次,战前研讨刚进行不到10分钟,大家已达成共识。这时,率领蓝军分队上阵的某大队龙大队长却表示:“还有其他可行方案,为什么不尝试一下?”
听到他的话,研讨室里的十几双眼睛齐刷刷望向他。
“大家同在一个单位,一起研讨训练时间久了,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固化战斗特点。”龙大队长告诉记者,那次研讨他下定决心,和蓝军分队的战友一起,给频频交锋的老对手“一点颜色瞧瞧”。
翌日清晨,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红蓝双方战机呼啸升空。
驾机穿过厚厚的云层,红方飞行员詹言与长机配合,对责任区建立态势感知。一路上安静得出奇,到达预定空域后,詹言瞬间注意到,一架“敌”机隐约在前方出没。
面对这样好的进攻时机,詹言心动不已:“机不可失,再拖一会儿就跑了!”
经过长机同意,詹言铆足了劲向“猎物”扑过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双方进入视距范围后,“猎人”和“猎物”的角色竟然颠倒过来——蓝方战机猛然向上攀升、拉开高差,詹言瞬间丢失目标。就在他到处寻找时,蓝方战机突然出现在他身后……
不等詹言作出反应,蓝方飞行员已经“发射导弹”……
“漂亮!”对龙大队长来说,一切似乎尽在掌握。此次训练,他们充分发挥飞行员个人战斗技能,灵活设计对战方案,利用山体低空突防、利用云层躲避追踪,成功打了红方一个措手不及。
一次折戟,胜过千百次耳提面命。蓝军分队用一场不讲套路的实战对抗,成功激发了各飞行大队的战斗血性。
管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鲶鱼效应”,指的是通过引入新元素或竞争者来刺激一个群体的活力。在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蓝军分队正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近年来,该旅一直鼓励官兵从解决实战问题出发,积极实践验证,把对手思维嵌入任务规划、协同准备、战斗实施、效能评估全程。蓝军分队的战斗航迹,为该旅创新战法训法、锤炼打赢本领,不断创造着新的可能。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