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让一让,六尺巷”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8 22:51
导读:“让一让,六尺巷” ■许 恒 在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的故事。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千里写信求助。张英题诗

  “让一让,六尺巷”

  ■许 恒

  在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的故事。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千里写信求助。张英题诗回复:“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邻居见贤思齐,也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为流传至今的“六尺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也传为佳话。

  10月17日下午,习主席来到六尺巷,了解它的历史及其传承,听取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介绍。汲古言今,习主席强调:“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

  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美德体现了先人的智慧,也为当代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与基层治理提供了借鉴。六尺巷,现在已不仅是一处地名、一个典故,还是一种工作方法。2023年,“六尺巷调解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去年11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让,就是谦让、辞让、容让、礼让、承让。《贾子·道术》说:“厚人自薄谓之让。”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历来注重一个“让”字。“礼让一寸,得礼一尺。”我国历史上关于“让”的佳话不胜枚举。王泰让枣、孔融让梨,换来的是兄弟和睦、家庭和谐;东汉的冯异屡立战功,却“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赢得的是同僚敬重;蔺相如以大义为重,对廉颇一让再让,唱了一出“将相和”的好戏。

  与六尺巷齐名的还有一个仁义胡同。这个胡同在山东济阳,相传明朝时当地人董笃行在京做官,母亲来信说家里因盖房砌墙与邻居发生争执,要他出面讲话。为此,董笃行写了一首诗寄给母亲,诗云:“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董母照办后,邻居受到教育,也主动退让,于是空出了一条胡同,即为仁义胡同。

  歌曲《六尺巷》这样唱道:“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进入现代社会,人们本来应该更懂礼让崇尚文明,然而时下一部分人却离“让”字越来越远了。遇事斤斤计较、相争不让,好处自己占,便宜不让人,处处把“我”字举得高高的,生怕吃一点亏,这不仅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且可能因为不礼让、不理智而使矛盾激化,酿成祸端。

  常言道,“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如果人人都能学一学“让”的风格、“让”的智慧,行车让一让,座位让一让,进电梯让一让,进而扩展到名利上让一让,个人得失上让一让,“让”出的是:小至个人的心情舒畅,大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否则,就像恩格斯所说,即使是两个人的社会,也无法维持下去。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对于共产党员、革命军人来说,“让”从来不是懦弱,而是一种胸怀的袒露;从来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本色的展示;从来不是愚笨,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让”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一种境界。说到底,是一种高尚品德和人格修养,是从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

  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许光达同志得知自己被毛泽东同志提名、准备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郑重写下《降衔申请》:“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毛泽东读后赞誉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的明镜啊!”

  在党史军史上,像这样“让”的故事多如恒河之沙。长征路上,一位军需处长,把身上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因为衣服单薄长眠在风雪中。“你退后,让我来!”2018年10月,年轻的杜富国在一次扫雷行动中为保护战友,自己永远失去了双手、双眼。

  理解需要境界。我们赞美这种“让”,因为没有这种“让”,就不可能有平时患难与共、战时生死相依的战友之情;我们学习这种“让”,因为没有这种“让”,就不可能做到永远听党指挥、永固打赢优势、永葆纯洁光荣。

  (作者单位:75560部队)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上一篇:多措并举强化基层理论武装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