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增丰:战场上的“活张飞” 战场外的好学者
战场上的“活张飞” 战场外的好学者
■杨柳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珍藏着两本书——《论共产党史》和《哲学的党性》。这两本书是抗日战争时期,“战斗英雄”韩增丰带在身上反复阅读过的。这位因战斗中善用巧计,被日伪军称为“黑狸虎”“活张飞”的抗日猛士,在战场上善于分析应对,在战场外亦长于学习总结。
传奇式的抗日英雄
韩增丰(1916—1943),字光宇,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观音堂乡湾子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受党派遣,考入山西军官学校,毕业后在阎锡山部队任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型关大捷后,受党的派遣,韩增丰率军回乡组织抗日游击队,招收新兵,收编了地方武装和国民党溃逃的散兵,组建了3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并任冀西抗日游击队第3大队大队长。1937年12月,晋察冀四分区成立,韩增丰部队在洪子店接受整编,平山县游击司令部奉命改编为四分区第八区队,扩招新兵后的3个营改编为3个支队,第3支队队长由韩增丰担任。1939年3月,编入平(山)井(陉)获(鹿)支队,为副支队长(副团长)。1939年初,奉调至井陉黑水坪一带,组织游击支队,带领支队消灭敌人,协助地方政府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后所建游击支队被改编为晋察冀四分区第九区队,任区队长。1941年冬,奉调到晋察冀四分区第八区队,任区队长(又称独立第八团团长)。
韩增丰带领的部队主要活动在冀西和晋东一带,出没于敌人据点和堡垒之间。他机动灵活,英勇善战,以奇袭、智取、伏击,里应外合等机动灵活的战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得日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在灵寿县的朱食村外,相当于一个混成旅团的日军包围了韩增丰部。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他指挥若定,与敌人血战一天后,从容不迫地全身而退。因此,伪军称他是“韩疯子”,日军则称他“战术高明”“中国人的英雄”。平山县城的日本兵到西回舍“扫荡”后,打算去温塘继续“扫荡”,但一听说韩增丰驻扎在那里,调头上车就走。韩增丰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打出了奇迹,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在当地群众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称赞的传奇式抗日英雄人物。
巧计破温塘
1938年12月25日,据情报获知,日军温塘据点的秋野混成旅团将向我军分区驻地洪子店等地“扫荡”,旅团有近5000人。
韩增丰认为,此时温塘空虚,是进攻的好时机。他率部队至敌后,化装成老百姓,推着十几车猪肉、白菜、活鸡、干柴等物,车底下藏枪支弹药和刺刀,到日军据点“慰劳‘皇军’”。日军哨兵见是慰劳队,喜出望外,放松检查,韩增丰顺利地通过敌人多重哨卡,直走到日军据点门口。趁日军军官询问翻译,韩增丰迅疾拔刀刺死了军官,战士们冲进敌据点奋勇杀敌,消灭日军一个中队,把缴获的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装了满车,放火烧毁数十个伪军固守的温塘碉堡群,一小时结束战斗,撤离据点。
日军紧急调兵回援,却扑了空。待日军撤回,营房已是一片火海,日军军官秋野气得嗷嗷直叫。在我根据地群众中,“猪肉不好吃、干柴不好烧”的佳话开始流传。为此,《晋察冀日报》发表了《白菜不好吃,巧计破温塘》的专题报道。
奇袭飞机场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更加艰苦的阶段,根据地部队因敌人封锁,棉衣、布匹奇缺。
1941年冬,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平山县宅北村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敌方获取我军过冬用棉衣。时任四分区八区队长的韩增丰当场保证十天内拿到棉衣。
根据侦察班报告,日军在石家庄西郊大郭村飞机场的仓库内有一批棉布和絮棉。韩增丰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展开奇袭计划。先通过侦察探知日军主力赴前线“扫荡”、机场防范薄弱的时机,于夜间率连队及民兵从九里山出发急行军40里,直奔机场。深夜路过伪军驻守的义羊碉堡时,只喊一声“韩大爷路过”,伪军就给让开了路,在未惊动日军的情况下,直插日军重兵把守的石家庄大郭村机场。随后兵分三路快速包围,派人将机场电话线割断,又将哨兵和守军消灭。三路部队在机场仓库会合,将大批棉花和军械装车,并将日军两架飞机炸毁,后放火烧掉仓库。
敌人得知后,带大部队过来增援,而韩增丰的人马早已撤离。这次奇袭不但解决了本支队的棉衣问题,还支援了兄弟部队,得到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嘉奖。韩增丰率领部下创造了陈锡联第六七九团奇袭阳明堡敌机场后的又一战绩,日军称韩增丰为“黑狸虎”,意指他狡猾似狐狸、勇猛似老虎。
被敌人称为“战神”
1940年百团大战时,韩增丰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主力部队和游击队切断日军运输线,以防大批军火运至前线。经过周密部署和当地游击队的配合,在正太铁路沿线,从井陉县城到娘子关一段,炸毁敌人火车13辆及正太铁路桥梁,拆毁数百米铁路线,给日军的物资运输造成困难。
从1937年11月至1943年11月,韩增丰率部与日军血战300余次,百战百胜,歼敌数千人,是晋察冀边区著名的抗日战斗英雄,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抗日根据地军民交口称赞的抗日神兵。
1943年8月,日军对晋察冀北岳区展开了秋季大“扫荡”,出动了四个师团的兵力,目的是彻底摧毁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所属的第三、第四分区主力。据可靠情报,此次日军主力部队相当于五个团,其中第110师团在日军中属甲种师团,师团长是林芳太郎,兵力达一万五千人。韩增丰奉命率部携电台深入敌后的行唐、灵寿一带地区,配合我军正面作战。
10月11日,韩增丰率领二连、三连进驻行唐县日军碉堡林立的宋营村,召开连、排长干部会议,拟定各种情况下的处理方案,规定了集合场地。10月12日夜,日军第110师团的林芳太郎中将纠集行唐、上碑等八个据点的兵力,分三路进军我驻地宋营,想要摧毁这里的抗日政权,我军立刻掩护干部突围。在得知韩增丰被包围后,林芳太郎马上下达“活捉韩增丰”的命令。
敌人从东、南、北三面发起猛攻,并用火力封锁村西,韩增丰部队沉着应战,顽强抗击。在敌军重围中,他发现尚有十几名相关人员和个别群众未脱离危险,又再次冲回敌人阵营营救,身中数弹仍坚持战斗。
韩增丰最终昏倒在村中柿子树下一个碾盘上,脊背上两个明显的弹孔。林芳太郎站在十几米开外,在胡田大佐走近验尸时,仅留最后一口气的韩增丰拉响了紧握在手的两颗手榴弹,壮烈牺牲。林芳太郎在发出“战神”感叹的同时,命令部下用白色纱布将韩增丰的遗体严密包裹起来,并给聂荣臻司令员写下了一封深表崇敬和遗憾的信,放在烈士遗体上。之后,他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抗日战争时期,韩增丰读过的《论共产党史》和《哲学的党性》。
战争间隙善于学习总结
《论共产党史》和《哲学的党性》这两本书,边缘破损,处处写满了岁月的痕迹,承载着光荣的历史,韩增丰生前一直将这两本书带在身边细细研读。他经常研究国内外军事和战例,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及我党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他认识到抗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灵活运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取得辉煌战绩。同时,以哲学武装头脑,以我党的历史深化对抗击侵略、民族解放的认识,也为我们了解华北抗日战场上这位足智多谋的战斗英雄打开了一扇窗。
1944年春,晋察冀军区和第四军分区在平山县洪子店镇召开了党、政、军、民万人追悼大会,正式宣布韩增丰晋级上校军衔(师级),追认他为“战斗英雄”。为了纪念革命英烈,他的家乡建墓立碑,并一度将观音堂乡改为光宇乡,湾子村命名为光宇村。1952年4月,韩增丰灵柩迁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2014年9月1日,韩增丰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本文作者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工作人员 石家庄日报记者董子凝整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