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和: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模范
张庆和,生于1921年,1938年入伍,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化干事、指导员、连长、副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飞行师长、司令员助理等职。在解放战争中荣获“杀敌英雄”称号,立大功一次,1953年因飞机失事而牺牲,年仅32岁。
张庆和(1921—1953),河北省宁晋县北辛庄人,自幼聪慧,活泼开朗。1929年入学,1935年毕业于白豆村高小。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长驱直入,数月间铁蹄踏碎我半壁河山,宁晋县亦沦陷敌手。1938年初,八路军挺进河北平原,遍地燃起抗日烽火。17岁的张庆和于4月初参加了二区战委会,后又参加赵辉楼领导的冀豫抗日游击支队。同年8月6日,入杨秀峰主办的河北抗战学院学习。毕业后,于11月中旬又分配回冀豫支队,在二团十二连任文化干事,活动在束鹿、宁晋、新河、南宫一带。1939年3月,随部队越过平汉路转战太行山区,并于同年入党。
1940年,二团奉命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十四团。在声震中外的百团大战中,张庆和参加了苦战七昼夜、扼守狮脑山的战斗(在昔阳境内)。随后,又参加了激战四昼夜的保卫黄崖(烟)洞的战斗(在辽县境内)。在枪林弹雨中,他经受了炽热战场的考验,也光荣负伤。
1942年“五一大扫荡”之后,日寇又于10月纠集日伪军五千余人向太行山区进行所谓的“秋季扫荡”。在反“扫荡”后,当时担任十一连文化教员兼党支部书记的张庆和崭露头角。10月25日,他率一个排在武乡以东的龙湍附近伏击敌人的运输队,打死鬼子10余人,缴获步枪8支、洋马3匹。这一仗打得机智果断、干脆利落,敌人无一漏网,初步显示了张庆和的指挥才能。他获得三八五旅旅长陈锡联的表扬,被破格提升为十一连副指导员,他所在的连队亦被分区授予“包围圈里的模范连”的光荣称号。
1943年是太行山极端艰苦的一年,天灾敌祸双双压在根据地抗日军民头上。十四团经过再次精减,以连为单位,坚持敌占区的武装斗争。张庆和率领他的连队活动在榆社、武乡一带,驰骋于敌据点、碉堡之间。在团首长和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结合民兵推行小部队活动,成为坚持游击战争的模范。经过一年多的反“扫荡”、反“蚕食”和反“清剿”,大量消灭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
日本投降后,张庆和改任营长,1945年10月下旬参加了著名的邯郸战役。在战役中,他率部队担任阻击任务,当完成任务奉命撤出战斗时,国民党军队占据有利地形,用密集火力封锁我军的退路。张庆和机智勇敢,集中全营轻武器,亲自指挥,用火力压住敌人,掩护全营安全撤退,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1946年底,张庆和任副团长,随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鲁西南,配合华东野战军参加鲁南战役。1947年1月1日,在金乡城外歼灭国民党第八十八师二十一旅。后在金乡鱼台之间,反击自鱼台北犯的国民党军。1月8日凌晨,张庆和带两个连率先冲入敌阵,直插敌人的指挥中心——杨庄,陷于敌人重围。面对美式装备的强敌,他沉着顽强,临危不惧,坚守阵地,逐房逐屋同敌人拼杀争夺,以强有力的战场鼓动和灵活指挥,同战士们击退敌人无数次反扑。夜晚,他派电话员接通了被炮火炸断的电话线,与领导机关取得了联系,配合我军主力向守敌发起了猛攻。激战至9日黄昏,全歼敌八十八师的六十二旅及七十师的四〇旅,并俘获敌旅长谢茂全。
为表彰张庆和在战斗中所做的贡献,晋冀鲁豫野战军领导机关给他记大功一次,授予“杀敌英雄”称号。
此后,张庆和率先头团在鲁西南强渡黄河,随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解放全国的进军中,他率部直捣国民党经营多年的四川。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主席提出在陆军的基础上建设强大的空军的指示。1950年,张庆和调到空军,被送到锦州空军第三航校学习飞行。他勤学苦练,以优异的成绩掌握了飞行技术。1951年初,调任空军第二师师长。当时空军初建,人们还不熟悉这个新军种的工作。他以科学的态度,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认真贯彻各种条例、条令,对所属部队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2年夏,华东空军司令员聂凤智出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指令张庆和作他的助手,任命为“志愿军空军司令员第一指挥助理”。张庆和受命后,不断钻研、改进战术,组织指挥战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3年,张庆和32岁,正是风华正茂、大显指挥才能的时候。遗憾的是,10月22日在丹东市四道沟机场飞行训练时,一架飞机误入他的空域,两机相撞,张庆和不幸牺牲。
志愿军领导机关把张庆和的遗体安葬在沈阳北陵烈士陵园,与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杨连弟等相邻,长眠在苍松翠柏之中。
(中共邢台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