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谭震林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何勃然大怒?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西陆网 时间:2025-07-11 21:42
导读: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的标志性战役之一,其重要性和胜利的战略意义是人尽皆知、毋庸赘述的。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在此战中也是尽显骁勇本色,令人折服。 但是1978年,作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的标志性战役之一,其重要性和胜利的战略意义是人尽皆知、毋庸赘述的。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在此战中也是尽显骁勇本色,令人折服。

但是1978年,作为战役亲历者的解放军原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在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时,却勃然大怒,甚至直接说出了“贪天之功,无耻之尤”毫不留情面的八个大字。

谭震林为何会勃然大怒?这其中又发生了些什么?

对于谭震林将军,大家并不陌生。他“谭大炮”的名号也更是人尽皆知。

在三野中甚至有“不怕陈老总,不怕粟司令,就怕谭大炮”的话语流传。而这也可以看出谭震林将军的性格——敢于直言、敢于说话,绝不妥协。

而要解开他为何会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勃然大怒的原因,自然也离不开淮海战役、离不开他这耿直的性格。

1978年7月27日,为了整理淮海战役的史料,石征先等人找到了粟裕——毛主席口中的淮海战役胜利第一功臣。

而这场原定只有20分钟的采访,最后却长达4个多小时,为了更加详实、真实粟裕更是直接给谭震林——这个敢说敢言的老搭档打去了电话,请他也接待一下石征先。

在与粟裕的采访中,石征先表达了对淮海战役的一些看法,而这与当时宣传的中野为淮海战役主力是相左的。

粟裕则从豫东战役讲起,讲述了他关于在江北歼灭敌人主力的战略构想以及南线决战、战役发展情况。

期间粟裕还留下了下面这样一句话——“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我觉得这不仅是个人问题,还关系到正确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正确总结华东解放战争的历史”。

对于此等说法,显然与现在的大多数人认知是并无二致的。但对于当时而言却难免会让一些人觉得有争功的“嫌疑”。这也是粟裕会让谭震林接待石征先的原因之一。

相较于粟裕将军的内敛,谭震林将军的敢言敢说毫无疑问对于历史工作者而言无疑是让人甘之如饴的。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的标志性战役之一,其重要性和胜利的战略意义是人尽皆知、毋庸赘述的。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在此战中也是尽显骁勇本色,令人折服。

但是1978年,作为战役亲历者的解放军原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在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时,却勃然大怒,甚至直接说出了“贪天之功,无耻之尤”毫不留情面的八个大字。

谭震林为何会勃然大怒?这其中又发生了些什么?

对于谭震林将军,大家并不陌生。他“谭大炮”的名号也更是人尽皆知。

在三野中甚至有“不怕陈老总,不怕粟司令,就怕谭大炮”的话语流传。而这也可以看出谭震林将军的性格——敢于直言、敢于说话,绝不妥协。

而要解开他为何会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勃然大怒的原因,自然也离不开淮海战役、离不开他这耿直的性格。

1978年7月27日,为了整理淮海战役的史料,石征先等人找到了粟裕——毛主席口中的淮海战役胜利第一功臣。

而这场原定只有20分钟的采访,最后却长达4个多小时,为了更加详实、真实粟裕更是直接给谭震林——这个敢说敢言的老搭档打去了电话,请他也接待一下石征先。

在与粟裕的采访中,石征先表达了对淮海战役的一些看法,而这与当时宣传的中野为淮海战役主力是相左的。

粟裕则从豫东战役讲起,讲述了他关于在江北歼灭敌人主力的战略构想以及南线决战、战役发展情况。

期间粟裕还留下了下面这样一句话——“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我觉得这不仅是个人问题,还关系到正确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正确总结华东解放战争的历史”。

对于此等说法,显然与现在的大多数人认知是并无二致的。但对于当时而言却难免会让一些人觉得有争功的“嫌疑”。这也是粟裕会让谭震林接待石征先的原因之一。

相较于粟裕将军的内敛,谭震林将军的敢言敢说毫无疑问对于历史工作者而言无疑是让人甘之如饴的。

于是,也就有了谭震林受邀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作报告时只让石征先从旁记录,进而发怒直叱的一幕。

参观纪念馆时谭震林见到一些材料中将华野(三野)描绘成了偏师,中野则说成了战役主力;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也不是粟裕等人,而是中野相关领导。

这明显是不符合史实的,刻意的淡化华野作用,为迎合的胡乱编改。登时也让他这样的亲历者勃然大怒,遂说出了“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那么谁才是淮海战役的主力?淮海战役的指挥者呢?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大局已定,粟裕随即发电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

这也是淮海战役概念的第一次出现,但必须要说的是一开始粟裕将军一开始“只是”想着吃掉突前的黄百韬兵团,是以这也里的淮海只是指“淮海地区”,算是小淮海。

对于粟裕将军的计划,毛主席回电同意。

而随着进攻的发起,国民党疲于奔命,辅以张克侠、何基沣在贾汪地区的起义,战机再现——国军门户大开,粟裕随即再度致电请求将南线国民党主力滞留在徐州以及其周围并逐步歼灭。

在二次致电后,中央同意。于是淮海战役也成为了真正的淮海战役。

而另一方面,华野、中野实力对比上。

彼时华野辖下15个纵队,又有中野11纵队暂归华野指挥,兵力达到40多万人;相较之下,中野就要弱的多(这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遭到国民党打击分不开),只有4个纵队,合计10万余人,而且还缺乏重武器。

显然从实力上而言,华野当之无愧的主力。这一点上,刘伯承元帅自己也都承认是中野为辅助打的华野。

从心而论,出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无疑是总指挥的最好人员。

但粟裕向来谦虚,是以为了团结,又向中央去电:“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当时刘伯承还在豫西)。”

中央也从团结角度下达,由陈、邓指挥的命令,但是彼时的中野通讯落后,二人又觉责任重大并不适合指挥。

随即陈、邓复电中央请求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由是如此,说粟裕是实质上的指挥并不为过。

而在11月16日成立的淮海战役总前委中,由邓公出任书记,刘帅、陈老总、粟裕、谭震林担任前委委员。如是若从行政分配角度上而言,则又不然(排名为刘陈邓粟谭)。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战场上更多的就是粟裕指挥的。

而华野的歼敌人数毫无疑问也是占据了绝大多数的(44万余人,近八成)。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中野的作用,若是没有中野牵制黄维兵团,想来华野大抵也就是歼灭黄百韬兵团为止了。

还要提及的一点是,中央方面一开始的部署是华野下江南,是粟裕将军坚持并说服了中央。这里不得不佩服粟裕将军的战略眼光。

对于淮海战役,据警卫员李银桥回忆,毛主席也明确的表示是粟裕立下了第一功。 而在中野邓公汇报给毛主席,表示“粟裕在淮海战役中打得很出色”时,毛主席又回复到“粟裕的功劳最大”。

从这里看,毫无疑问将淮海战役的主要功劳划分给中野,就是不符合史实的,无怪乎谭震林将军会勃然大怒。

(责编:李雨)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