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熬夜现象:时间困境与自主性的寻求
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的2020级新闻学院本科生李一凡及社会与人口学院本科生马睿思的经历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熬夜现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00后大学生已成为熬夜的主要人群,其中超过半数在零点至凌晨两点之间才入睡,部分甚至更晚。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马睿思、李一凡与其他两名大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在2021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杯”青年研究专项赛中,以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大学生熬夜背后的时间社会学逻辑,并凭借其研究成果荣获该赛事专项组别特等奖。
研究团队通过对9所大学、21个不同专业共26位长期熬夜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将熬夜类型归纳为“劳动型”、“自由型”和“虚无型”。
“劳动型熬夜”表现为因白天未能完成的学习和工作任务被迫延续至深夜,熬夜者倾向于牺牲健康以换取完成任务的机会。
而“自由型熬夜”则是大学生利用夜晚时间实现自我掌控,通过诸如艺术创作、兼职工作等活动抵抗日常时间安排的压力,追求时间使用的自主性。至于“虚无型熬夜”,则是指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下,大学生因心理上的“时间荒”而不愿入眠。
研究进一步指出,无论何种熬夜类型,大学生普遍面临“时间荒”的困扰,即感到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严重不足。
他们在多重社会角色的压力下,不得不挤压原本应用于休息的睡眠时间。熬夜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是个体在快速社会节奏和多元角色冲突中寻求平衡的结果。
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的2020级新闻学院本科生李一凡及社会与人口学院本科生马睿思的经历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熬夜现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00后大学生已成为熬夜的主要人群,其中超过半数在零点至凌晨两点之间才入睡,部分甚至更晚。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马睿思、李一凡与其他两名大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在2021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杯”青年研究专项赛中,以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大学生熬夜背后的时间社会学逻辑,并凭借其研究成果荣获该赛事专项组别特等奖。
研究团队通过对9所大学、21个不同专业共26位长期熬夜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将熬夜类型归纳为“劳动型”、“自由型”和“虚无型”。
“劳动型熬夜”表现为因白天未能完成的学习和工作任务被迫延续至深夜,熬夜者倾向于牺牲健康以换取完成任务的机会。
而“自由型熬夜”则是大学生利用夜晚时间实现自我掌控,通过诸如艺术创作、兼职工作等活动抵抗日常时间安排的压力,追求时间使用的自主性。至于“虚无型熬夜”,则是指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下,大学生因心理上的“时间荒”而不愿入眠。
研究进一步指出,无论何种熬夜类型,大学生普遍面临“时间荒”的困扰,即感到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严重不足。
他们在多重社会角色的压力下,不得不挤压原本应用于休息的睡眠时间。熬夜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是个体在快速社会节奏和多元角色冲突中寻求平衡的结果。
此外,小组成员还发现,许多年轻人低估了熬夜对健康的潜在风险,认为自身拥有足够的“健康资本”以承受短暂的睡眠不足。然而,李一凡自身的经历恰恰说明了长期熬夜可能导致的身体损害。
小组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的建议也得到了采纳。
中国人民大学调整了本科生宿舍管理制度,实行夜间熄灯不断电政策,旨在给予学生更大的时间自主权,从而有可能减轻熬夜现象。
研究者强调,解决熬夜问题不仅需要提升青年对健康的认知,普及科学的睡眠知识,还需引导青年人做出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价值取向,并呼吁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外部力量调整相关制度和安排,共同改善熬夜现状。
通过内外兼修的努力,帮助青年找回时间操控的自主性,实现更为健康合理的生活节奏。
(责编:薛添翼)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