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载人航天,梦想闪耀
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
载人航天,梦想闪耀在太空
■解放军报记者 谭靓青 王凌硕 通讯员 邓 孟 郑伟杰
上图:航天记忆。图片来自国家航天局
在数百公里高的太空遥望地球,是怎样的迷人景象?
渤海湾、黄河入海口、长江入海口……蓝白色的地球上,祖国各种标志性的地理位置清晰可辨。
这一幕,来自9月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一条高清视频——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轨拍摄的“从太空看地球”。视频中,航天员汤洪波变身Vlogger,带着观众来了一场沉浸式的太空之旅。
“今天是第一次如此明确地,清晰地看到北京,好开心。”空间站里,汤洪波和大家分享着喜悦。与此同时,数百公里外的地面上,网友们纷纷感慨:“这可以称得上是拍摄海拔最高、运动速度最快的Vlog了。”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千年之前古人的梦想,在今天变为现实。梦想成真背后,是值得永载史册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当今世界,发展载人航天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
今年,距离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遨游太空仅仅过去了18年。
18年,中国实现了从载人航天到空间站时代的跨越。在这一跨越巨大的征程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个伟大的梦想,走近一群人熠熠发光的青春芳华。
一次青春与时间的角力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一片绿洲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弱水河畔。远远望去,发射塔架巍巍矗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今年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以一往无前之势冲入澄澈霄汉。随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完成太阳翼展开。这是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又一壮举。
遨游宇宙太空,难忘启程之艰。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的序厅,左右各有一根立柱雕塑,一侧为古代飞天,一侧为载人航天。两根立柱遥相呼应、交相辉映,寓意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在这里成为现实。
63年前,一群年轻人准备去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大部分人获得批准,只有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未能如愿,因为他的专业是导弹总体设计。
他的名字叫戚发轫,后来成了钱学森的学生。当时的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了下去。
直到1992年9月21日,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59岁的戚发轫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薄,相比美俄有着数十年的差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我们要横空出世,一起步就要赶超到位。”
“赶超”的时间是用一代代航天人的青春换来的。
回想起艰苦攻关的岁月,戚发轫说:“我们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过年过节也做。”
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奋斗不息的日日夜夜。
1996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准备试制神舟飞船相关产品。为了赶上任务的进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连友所在班组需要在10天内完成飞船金属壳体的组合加工。
当时,专为此次任务引进的设备刚组建好,外方技术人员认为中国工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设备操作能力,加工大型复杂产品。然而,王连友和工友们24小时吃住在机床边,硬是抢在节点前完成了加工任务。
面对各种艰苦环境的考验,广大航天工作者在戈壁大漠、浩瀚海洋和科研院所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发射场,规模宏大、充满现代科技气息的航天城也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先进的航天测控网开始启用……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次日凌晨成功返回,不仅顺利返回主着陆场,而且离预定着陆点只有几公里。
“神舟飞船采用三舱设计的同时,进行了改进和重大技术创新。用时这么短,简直不可思议。”这一幕,让当时的俄罗斯专家忍不住赞叹。
时至今日,“神一”仍然常常被戚老挂在嘴边:“我对‘神一’最有感情。因为‘神一’是从无到有,风险很大,成功了很不容易。”
加速!赶超!中国航天用短短七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三四十年走过的路。铺就这条追赶之路的,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的青春芳华。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