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特别策划·哨兵的故事丨守护在繁华都市的
月光下,感悟时光的意义
■解放军报记者 卫雨檬 特约记者 胡丹青
天色完全暗了下来,不远处,阳台上一家人的身影其乐融融。顺着孩子们欣喜的目光望向夜空——圆月高悬。
“又是一年中秋。”看着眼前的团圆景象,北京卫戍区某警卫连上士于宏伟在哨位上默念。如水的月光倾泻下来,令他坚毅的面容多了一些柔和。
作为城市里的哨兵,于宏伟和战友守在离万家灯火最近的地方。月光下那一张张熟悉的哨兵的脸,每天来来往往的居民并不陌生。然而又会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车站、广场、街道……哨位和哨兵遍布在这座巨大的城市,构成我们普通生活的剪影。当人们习惯了身边随处可见的守护,这些哨兵的身影,也许就会轻易淹没于汹涌的人潮。
此刻,圆月西挂,人们在深夜渐渐睡去。寂静的院子里,只剩于宏伟和月亮遥遥相对。这样的情形,已数不清在多少个夜晚出现。但因为恰逢中秋节,对于远离故乡的军人来说,心中难免泛起涟漪。
月明人尽望,秋思落谁家?
上哨前,于宏伟特意给父母拨通了视频电话。看着一家人的面容挤在一块小小的屏幕里,他满足地笑了。步入军营的第9个年头,他早已习惯以这样的方式和家人相聚。
同一片月光照耀的大地上,和那些扎根在高山海岛、大漠雪原的边防哨兵一样,于宏伟与战友们也在坚守着自己的战位。在这些中国军人心中,“天涯明月共此时”,就是青春里最浪漫的画面。
东升西落、阴晴圆缺,与同一轮月亮为伴,在双脚站立的哨位上,他们学会了对待时间的方式,也懂得了使命和担当。除了中秋这样的万家团圆之时,还有很多时刻的平常生活带给过这些哨兵触动。
跨年前的最后一个小时,哨兵孤身站立在岗亭上。哨位正对面的电子时钟上,跳动着红光的数字在黑暗中格外鲜明。
几公里之外,当成千上万的人们聚集在北京的地标前,怀着期待的心情在倒数中迎接新年,哨兵眼前的数字却如寻常一样,在一秒一秒地累积。
“56,57,58,59……00!”
当同龄人们眼前的倒数时钟在一瞬间归零,哨兵眼前的时钟又开始计数,只在年份的数字那里加了一个小小的“1”。
“并非归零,而是持续成长”,这就是哨兵眼中时光的意义。
“经常,院里的小朋友放学回来,会对我们大声说上一句‘叔叔辛苦了’,那时就特别开心。”于宏伟说。
于宏伟的战友崔玉坤,平时喜欢读书看报。看报也有开心时刻,比如《解放军报》上的这段话,就曾带给小崔“持久而弥新”的感动——
“平日里,当人们走到大桥的时候,几乎看不见谁扶过栏杆。栏杆对于过桥的人来说,究竟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和平年代的军人,就是那一根根栏杆,你可以不扶,但不能没有!”
做一件事,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度过时间,那么没有人可以长久地坚持下来。只有从理解职责的那一刻开始,漫长时间里的一分一秒便拥有了非凡的意义。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每一个酣眠的和平之梦里,都隐藏着守护者的身影。
多年之后的中秋节,当这些哨兵凝望夜空中那同一轮圆月,他们一定会想起自己曾经的身影——月光照在小小的哨位上,“忠诚坚韧,勇武胜战”这句话写在身后的岗亭上,也刻进了哨兵的心里。
守护在繁华都市的夜色里
■解放军报记者 卫雨檬 特约记者 胡丹青 特约通讯员 蔺芳帅 徐 天
夜色下的哨兵。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这里当兵,和我想的不一样”
眼前的车辆川流不息,车灯汇聚成一条条光带穿梭而过。四周高楼亮起通明的灯光,行人步履匆匆。
晚高峰时段,哨兵靳继拓在喧闹中认真观察着周围情况。茫茫夜色下,他所在的哨位是繁华都市里的小小一角。
北京,靳继拓并不陌生。来当兵之前,他曾在地铁里做过一段时间安检工作。从守着站台,到守着某驻京部队机关的院门,依然是长时间的站立,依然是进进出出的行人。刚开始的时候,靳继拓感觉自己所做的事好像并没有太多变化。
“在这里当兵,和我想的不一样——连队里很多战士都曾说过同样的话。”警卫连连长李鑫告诉记者。
没有期待的飞机坦克,没有壮阔的塞外风光,即使身处绚烂多彩的城市,看到最远的地方也只是大门外的街道。步入军营,这些年轻哨兵懂得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凡生活里的坚持。
中秋节前几天,靳继拓第一次站上哨位。尽管他也曾在繁忙的地铁站里,通过潮汐般的人群感受北京这座特大城市的节奏,但他从未像现在这样,站在寻常街道旁,如延时摄影师一般将时间2小时等分,记录着固定场景的每一帧变化。
和刚刚入伍的靳继拓不同,22岁的周铁鑫已经守卫大院多年。他在哨位上看到的一幅幅画面,构成了专属于哨兵们的“北京十二时辰”。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黎明前的那班哨。
凌晨3点,整个城市还沉浸在睡梦中。不知多少次,周铁鑫在这个时候被领班员唤醒。沿着院中树影遮蔽的小路走到大门口,一进到路灯刺眼的光亮里,困意开始消散。站到哨位上时,习惯性挺起腰板的动作让他瞬间提起精神,保持警惕。
热闹的街景不复存在,寂静无风的夜晚,会有那么一刻,万物都好像停了下来。但很快,就会有车辆从空旷的道路上驶过,发出听起来比白天要大许多的声音。
最开始站哨的时候,周铁鑫也会因这样一成不变的内容而感到无聊和困惑。尤其是和他一同入伍的哥哥,常常会带给他一些“刺激”。
当时,周铁鑫被分到北京卫戍区某警卫连,哥哥则去了某陆航旅。有一次,他休假去了哥哥单位。别人拉着他去看直升机,周铁鑫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执拗地拒绝。“我怕自己心里难受。”他对记者说道。
如今,周铁鑫早已释然。在凌晨4点的哨位上,他体验过最深层的宁静。
在连队驻守的大院门口,数十米距离外设有一个公交站。凌晨4点,街道上静得连空气都好像凝结了一般。一个年轻小姑娘拖着行李箱,准备去坐夜班公交。出大门时,她对当时执勤的哨兵说:“因为有你们在这里看着,我才敢走这段路。”就是这件事让周铁鑫一下子明白了哨兵的意义,也让他的内心不再纷乱——平常生活的背后,也有他们无言守护的身影。
从凌晨3点到5点,经历最深沉的夜色,哨兵和这座城市一同迎来黎明。
清洁工人骑着小车出现在路上,街边的早餐店渐渐忙碌起来。哨位右侧,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
鸣笛声不断从远处传来,街道上、过街天桥上的行人慢慢变多。不知不觉已临近换岗时间,周铁鑫依旧站得笔直,双眼注视着面前赶着上班的人们。
哨兵沐浴在温暖的晨光里,他的脸上露出笑容,身体也慢慢舒展开来。漫长的夜晚过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