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志愿军老兵回忆长津湖战役:“最寒冷的冬
四位志愿军老兵回忆长津湖战役——
“最寒冷的冬天”,最热血的男儿
■齐斐斐 李光宇
当志愿军官兵把冻成冰疙瘩的土豆焐在胸口时,当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当3个连的官兵身体冻成冰雕还保持战斗姿势时,无数观众湿了眼眶……
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上映后好评如潮,透过银幕,志愿军将士的赤胆忠心和钢铁意志展露无遗。据了解,当年河北沧州曾有3000多名热血男儿随部队入朝参战,其中近百人参加了长津湖战役或担任与长津湖战役相关的防御、阻击、后勤等任务。笔者有幸采访到几位健在的志愿军老兵,跟随他们的讲述重回那个“最寒冷的冬天”……
“梦里我常会回到长津湖,和战友们在一起”
前不久,河北省盐山县一家影院迎来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是志愿军老兵王金荣,今年90岁。
“听说影院正在放映《长津湖》,一辈子没进过电影院的爷爷,特意让我帮他买了票。”王金荣的孙子王辉说,“后来影院负责人知道我爷爷是志愿军老兵,马上让工作人员给我们退了票。”
看到银幕上熟悉的战斗场景,王金荣在观影过程中两次起身敬礼。“梦里我常会回到长津湖,和战友们在一起。”王金荣说。
王金荣1948年参军,1950年10月随部队入朝参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在朝鲜战场,王金荣担任志愿军第27军政治部骑兵通信员。
“那时,美军敌机轮番轰炸。我们也不能打,一打,几分钟后就飞来几十架,把整个山都炸平了。”王金荣说,他们就盼着起雾,雾气弥漫中,志愿军官兵才能躲过美军的探照灯,发起偷袭。
“在朝鲜,我们打得很艰难。就像电影中演的那样,我们不光和敌人较劲,还得和老天爷较劲。”王金荣说,敌人掐断了志愿军的供给运输线,让本就吃不饱的志愿军断了粮,一人一天只有一个土豆的口粮。土豆冻得像冰坨,根本啃不动。饥饿的战士只得就着积雪吃树皮、草根。
王金荣所在的通信班有12名战士,只有他和战友曲洪业幸存下来。王金荣把自己的绒衣绒裤送给曲洪业,两人结下深厚的战友情。
1958年,王金荣复员回到老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2年。2018年6月,他和阔别60年的老战友曲洪业,在北京重逢。
“我们有这样的战友,怎么能不胜利呢?”
“我们晚上急行军,第二天赶到长津湖。天开始下雪,大风呼呼地刮。我们在长津湖周围隐蔽下来,形成包围圈……”长津湖的刺骨寒冷,深深刻在河北省海兴县志愿军老兵刘连兴的记忆中。即使过去71年,一提到长津湖,刘连兴还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咝咝”的声音。
91岁的刘连兴,18岁参军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50年入朝参战。
刘连兴回忆,战况紧急,部队出发时,战士们只穿着薄薄的单衣和胶鞋。
彼时,朝鲜已进入严冬,气温骤降到零下40余摄氏度。刘连兴和战友们头顶着美军的轰炸,潜伏在冰雪里,准备伏击敌人。
“趴了很久很久,敌人都没有出现,后续部队也赶来了,但我们都动不了了,腿脚都冻坏了。首长说,想活着,就必须翻过这座山,山那边有人家。”
刘连兴至今记得,他们艰难地拖着冻伤的腿翻过山,朝鲜百姓把志愿军战士接到屋里,给他们脱鞋,但鞋、袜和裤子冻在一起。朝鲜百姓就把炕烧热,让他们好好休息。那是刘连兴在朝鲜第一次睡热炕。
第二天醒来,大家身上的冰都化了,鞋里全是血水。“很多战友都截肢了,我的腿脚虽然冻伤了,但没有坏死。”
半年后,刘连兴和战友一起回国。“后来听说,我们伏击的地方就是朝鲜的长津湖。离我们十几公里远的地方,100多名战友手握钢枪,冻成了冰雕……我们有这样的战友,怎么能不胜利呢?”刘连兴泪光闪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