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战友每个“高光时刻”,激励官兵在练兵备
“坚持下去,你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张倚铭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曹世凯
段佳乐(右二)为战友展示“炊事员技能培训优秀学员”表彰证书。程红光摄
第一次模拟文化考试成绩公布,上等兵段佳乐有些难以接受,失落写在脸上。
看着相差甚远的成绩,一心想考学提干的段佳乐选择“躺平”,等待即将到来的退伍季。
在武警甘肃总队白银支队某中队时任指导员罗京眼中,段佳乐本是同批兵中的好苗子——
第一年,支队年终考核,他的军事成绩被评定为“优秀”;第二年,他又在支队一次考核中取得义务兵组400米障碍课目第一名。
入伍2年,段佳乐的成长进步,罗京都看在眼里。这样一名优秀的士兵,将来放到哪个岗位上都可以委以重任。
罗京知道,段佳乐选择“躺平”,并非抵触军营生活,只是在考学中碰壁而一时迷失了方向。为帮助段佳乐重拾信心,罗京让他当擒敌术教学的示范兵:“工作上,你一向争第一。这次,别掉链子!”
在罗京的鼓励和指导下,段佳乐很快掌握了教学动作要领。教学示范中,他以昂扬的面貌和规范的动作证明了自己。罗京带头鼓掌,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是选择退伍还是继续留队?战友们的掌声,让段佳乐的内心产生激烈的斗争。
犹豫不决时,二级上士李鼎垚给段佳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两次考学提干未果后,转岗为中队文书兼军械员,后来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
“成长的道路有很多选择,唯一不能选的路就是放弃!坚持下去,你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李鼎垚说。
私底下,一些老班长也向段佳乐“吹风”:中队主官在各种场合表扬你、认可你,预示着领导认为,你有培养潜力,适合在部队发展。
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丢下了一块石头,涟漪荡开,段佳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不久后,罗京欣慰地看到,段佳乐递交了留队申请。如今,已转岗为炊事员的段佳乐,在总队炊事员技能培训中被评为“优秀学员”,还多次在支队比武中取得好成绩。
从“混日子”到“当尖兵”,段佳乐的进阶蜕变离不开干部骨干的适时鼓励和支持。有一段时间,该支队部分官兵也有和段佳乐相似的经历。受挫后,他们失去信心,迷茫的心无处安放,甚至因“本领恐慌”产生畏难和消极情绪。一定程度上,这种情况影响了部队日常管理和工作开展。
“与指出问题相比,掌声鼓励给了官兵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对于“掌声鼓励的作用到底有大多”这个问题,罗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掌声虽短暂却直抵人心,动作虽简单却传递温暖。合理恰当地使用掌声鼓励,能奏出团结友爱、同心协力的和谐之音。
7人入选总队各类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池”;15人在总队级以上比武中摘金夺银……回看近年来该支队官兵取得的成绩不难发现,“掌声鼓励带兵法”起到了重要积极作用。
“官兵们在一次次的掌声鼓励中赢得了尊重,也在一次次的价值认可中树立了信心。”该支队政治工作处领导说。
战友,我们为你鼓掌
■张倚铭 侯兆东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曹世凯
武警甘肃总队白银支队某中队班长杨洪鉴(右四)分享荣誉背后的故事,战友为他鼓掌。程红光摄
掌声的背后
一场压力与动力的邂逅
班长杨洪鉴忘不了自己获得“特战勇士”表彰的“高光时刻”——
那一年,在“魔鬼周”极限训练中,他多次获得“本能反应射击”等课目考核第一名,被武警甘肃总队授予“特战勇士”徽章。
返回营区时,武警甘肃总队白银支队某中队全体官兵夹道欢迎,敲锣打鼓、热烈鼓掌。中队专门组织召开表彰大会,请杨洪鉴在内的5名官兵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验。
不久,时任指导员陈振军找到杨洪鉴说:“我和中队长商量过了,决定选你为中队射击训练教员,给你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更大平台。”
陈振军认为,杨洪鉴刚提任班长不久,表扬激励的同时还得考虑他的成长进步。担任训练教员可以促使他训练更加刻苦,还能带动其他战友共同进步。
训练教员,本是官兵向往的岗位。没想到,这成了杨洪鉴苦恼的开始。
第二天一早,中队领导就让杨洪鉴针对某课目展开教学。一来没准备教案,二来刚走马上任,杨洪鉴心里有些没底。
每周队务会上,杨洪鉴的军事训练工作汇报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内容。只要他的工作推进有突破,领导都会给予掌声鼓励,并提出新的期望。这一切,让他感到压力倍增。
一边是领导频频关注施压,一边是战友轮番请教,杨洪鉴渴望放松减负。一个月后,内心焦虑的他向指导员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现在正是关键期,你可不能半途而废。当年,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陈振军讲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2013年年底,陈振军任机动中队排长。参加总队“四会”教练员比武竞赛的同时,他还入选了总队特战比武备战团队。面对如此超负荷的工作节奏,他咬牙坚持下来,最终荣立个人三等功。
陈振军认为,正是因为上级的不断加压和鼓励,自己才有了长足进步。现在,杨洪鉴为何就吃不了这个苦?
杨洪鉴无奈地点点头,内心却觉得怪怪的。自从获得荣誉以来,个人成长被特别关注,学习训练也被额外加量。尤其是每次掌声过后,换来的却是更加严格的要求和沉重的责任。他明显感觉劲头不足、精力不够。
有人为“甜蜜的负担”苦恼,有人则为没有获得掌声而发愁。“杨班长,掌声和鲜花都给你了,我们非常羡慕啊!”看着杨洪鉴状态低迷,中士黄城丞忍不住说起自己的烦恼。
入伍前,黄城丞就读于成都广播电视大学,曾获“最佳朗诵奖”,多次受到学校表彰。入伍后,他被分到执勤某中队,也曾多次因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和竞赛受到表扬。
转入机动中队后,黄城丞渴望继续得到表扬与掌声。但他发现,在这里,只有像杨班长一样特别优秀的战友,才可能得到干部骨干的表扬。于是,他给自己制订了一套学习训练计划,每天背记理论常识、弥补训练短板。
在一次实兵演练中,黄城丞自告奋勇担任突击队队员。急于求成的他率先抵近车辆,准备从车窗突入击毙“歹徒”、解救“人质”。可他刚一开始行动就被“歹徒”发现了,演练因此失败。
“黄城丞也太冲动了,能力不足还逞强!”演练结束后,几名战友私底下的抱怨声传进黄城丞耳朵里。身心疲惫的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甚至与这个集体显得格格不入。于是,他心里打起退堂鼓,学习训练积极性大不如以前。
同黄城丞一样,渴望得到鼓励的官兵大有人在。拼搏奋斗后,仍得不到掌声与认可的官兵也不在少数——
机动中队中士王军工作中喜欢打头阵、当排头,结果出头越多、出错越多,不仅没得到认可,反而迎来批评与指责。
会宁中队大学生士兵张硕想考军校,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练”。可考学失败后,身边有的战友私下说风凉话,打击了他的自信心……
掌声鼓励,本应传导压力让杨洪鉴更加优秀,赋予动力让黄城丞取得突破,缘何得到的都是反面效果?压力与动力邂逅,该激荡起怎样的火花?
两种现象背后,一场关于掌声鼓励正确打开方式的思考就此展开。
官兵面向镜头纷纷为自己点赞。程红光摄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