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战争年代的革命堡垒村——朱村
红色朱村
■刘存玲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仲夏时节,我站在缅怀革命先烈队伍中,再次走进战争年代的革命堡垒村——朱村。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内,这16个大字揭示着“沂蒙精神”的内涵,直抵观者心怀。朱村位于临沂东南部的临沭县,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沭河防线上的重要堡垒村,是解放战争时期典型的支前模范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峥嵘岁月给朱村留下大量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存和数不清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
我们来到原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鄢思甲的墓碑前。当年,他是八路军115师4团(即滨海军区老四团)3营8连的连长。此时,天空中零星飘着几滴小雨,松枝摇曳发出阵阵松涛,仿佛在低语被人们广为传颂的英雄往事。
1944年1月24日,农历除夕。日军对沭河地区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一大股敌人凶恶地扑进了朱村。日本鬼子来了!村民在骤然响起的枪声中惊慌奔逃……
枪声就是命令!驻守在附近的8连连长鄢思甲当机立断,立即组织全连官兵和民兵火速投入战斗。
这是一场保卫战,也是一场反击战。在74岁的义务讲解员王经臣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连长鄢思甲一边用手捂着血流如注的脖子,一边果断地下达命令:“指导员带二排从村东南打,副连长带一排从村东打,三排跟着我从村北打。咱们三面夹击,尽快把小鬼子打出村去。”
激烈的战斗中,连长鄢思甲脖子被打穿,一排长秦家龙被敌人的炮弹击伤,班长焦希姆被打断了一只胳膊……一个战士倒下去,更多战士涌上来。他们与敌人持续激战了6个多小时。最终,敌人在增援部队的火力掩护下,如丧家之犬灰溜溜地逃跑了。
“是8连救了我们!”在战斗中,8连共有24位战士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乡亲们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过年的饺子煮好了,全村老少纷纷捧着自家刚出锅的第一碗饺子,来到牺牲烈士的坟墓前,祭拜英雄。也是自那时起,每年农历新年的第一碗饺子敬英雄,成了朱村独特的年俗。
《朱村志》写道:通过朱村保卫战,八路军与朱村老百姓结下了生死之谊。
后来,朱村乡亲积极组织村民踊跃支前,送郎参军、送子参战的情景不断涌现。同时,乡亲们还组织了担架队、车队、识字班等队伍,将满载着煎饼、军鞋、棉衣、棉被的支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战斗一线。
新中国成立后,在朱村战斗过的8连指战员,曾多次到朱村看望乡亲们。1983年,鄢思甲病逝,家人把他的骨灰撒在了他和战友们曾经战斗过的朱村。2012年,富裕起来的朱村村民自发捐款,建成了由朱村抗日烈士陵园、老四团钢八连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和朱村档案资料馆4个部分组成的沂蒙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朱’代表红色,朱村是名副其实的‘红’村,我们永远记着党和人民军队的恩情,将红色传统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王经臣老人讲出了朱村人的心声。是啊,如果没有八路军那场舍生忘死的战斗,就不会有现在的朱村;如果没有党的英明领导,也不会有朱村现在的富足生活。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如今正焕发着更旺盛的活力。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