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战歌诞生,热血依然奔腾
重温战歌诞生,热血依然奔腾
■赵 伟
2007年,我还在原第二炮兵火箭兵报社当编辑,1月18日,因为要去保定参加一个活动,社领导嘱咐我:“保定的干休所里有一位老人,可以去采访一下。”我问:“什么样的老人?”社领导说:“麻扶摇。”我感觉这个名字有点耳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社领导说:“他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词作者。”
1月19日,天气寒冷,阳光明媚。在保定某干休所,我见到曾任原第二炮兵某基地政治部主任的麻扶摇老人。为了迎接我的采访,麻老特意穿上干净整洁的军装。虽已80岁高龄,麻老依然腰杆笔直,目光炯炯有神,不显老态。
一阵寒暄后,我表明来意:“麻老,我想听听您当年是如何创作志愿军战歌的。”
麻老声音洪亮,说:“好,我给你讲。”
在他的娓娓叙述中,那个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两次突然命令
新中国成立时,国内部分战斗还没有结束。麻扶摇时任炮1师26团5连政治指导员。部队解放太原之后奉命南下,准备解放海南岛,大家铆足了劲想立战功。
1950年元旦,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北上佳木斯生产。从战斗部队转为生产部队,大家一时接受不了。但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接到命令的第二天,部队立即开拔北上。
3月的佳木斯冰天雪地。大炮和枪支放入库房,部队用打仗的劲头搞生产建设。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官兵们知道这件事,但没有放在心上。7月初的一天,麻扶摇带着几个班排长正在田里评比豆子的长势,通信员急匆匆地跑来说,团里通知他马上去开会。
麻扶摇和连长赶到团部,团首长都到师部开会去了。他们走之前留下话:必须让部队所有人员立即休息。
命令一传达,一些新兵来问麻扶摇:“指导员,出什么事了吧?”班长骨干开始默默地收拾行装。他们知道:狼又来了!
采访中,麻扶摇说:“谁最热爱和平?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最爱和平,因为我们知道和平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不怕打仗。”
从生产部队转变成战斗部队,又是突然之间,许多问题摆在麻扶摇和他的战友面前:因为开荒种地,骡马劳累过度,已经拉不动炮,炮手操枪弄炮的技术生疏了……但是,这些都难不倒中国军人。
出征前的誓言
1950年7月中旬,部队到达丹东,驻扎在鸭绿江边。
我至今还记得麻扶摇生动的表情,他说:“又一次拿起枪、操起炮,许多炮手的瞄准技术差了一大截。这都没有关系,枪锈了,可以擦亮,技术差了,可以再练。部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思想问题。”
麻扶摇越讲越兴奋:“为让战士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我根据连队实际情况,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该不该打的问题。这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一场战争。从历史上看,美帝国主义的野心决不只是在朝鲜,而是以朝鲜为跳板,向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发难。这个阴险的目的昭然若揭,所以我们必须要打。二是大家和小家的问题。战友们在搞生产时都有一个念想,就是秋收后回家看看,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敌人攻破了国门,进而南下席卷整个中国大地,大家没了,小家安存?三是中朝关系问题。中国和朝鲜是邻居。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救人自救’的格言。邻居起了火,你不去救助,最终必定会烧了自己。救别人,就等于救自己。”
根据上级指示,麻扶摇为连队官兵分析美军的优势与劣势,“对手装备精良,有飞机大炮、坦克装甲,但这是他们唯一的优势。我们是得道之师,反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能够得到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支持。”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和思想教育,部队的战斗士气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官兵们训练起来呱呱叫,口号喊得震天响。
麻扶摇说:“出国之前,各连都要留下两个身体较弱的同志看守驻地。但是,没有任何人愿意留下来,大家都要求上战场。”
作为政治指导员,麻扶摇负责写出征誓词。写了几稿,麻扶摇总觉得没有彻底反映出这几个月来官兵的心声和精神状态,缺少一种钢骨劲道。那几天,麻扶摇吃不香、睡不着,心里琢磨着该怎样写,才对得起战士们的雄心壮志。
一天夜里,麻扶摇躺在被窝里,细细回想这几个月大家生活训练的豪情壮志,想到马上就要渡过鸭绿江作战。“渡江”两个字使他联想到新闻广播里的那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于是第一句孕育而出:“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写完这句,麻扶摇想起自己在抗大读书时的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他一口气写下后面的句子:“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心里需要的那种感觉终于写出来了。第二天,麻扶摇起了个大早,把黑板报上誓词前面的那一段引语去掉,加上了在被窝里写的这几句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最先就这样以出征誓词的导言形式,出现在连队黑板报上。
10月14日,团里开誓师大会。每个营都要派一个连作为代表上去宣誓。麻扶摇宣誓完毕,团里姓曾的文化教员特别喜欢前面的几句话,便把其作为出征诗,发表在团里办的《群力报》上。
唱响胜利的战歌
部队像铁流一样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从10月到11月,天气越来越寒冷。冬天,骡马是要打冰掌的,冰掌下面有铁钉,能防滑。部队出国时没有带冰掌,骡马只能秃掌拉炮,走在冰面上左摇右晃,被细心的战士们紧紧扶着。很多时候,战士们舍不得吃随身带的食物,先把骡马喂饱,自己一口雪就一口炒面。
过临津江时,炮1师奉命在江边待命。天寒地冻,河水透骨。麻扶摇亲眼看到志愿军步兵过江的场景:部队急行军来到江边,根本不用作动员,什么话也不说,干部战士一齐弯下腰,两手抓住裤脚,刺啦往上一撕,全都把裤脚撕到腰间,往肩上一搭,鞋也不脱,扑通扑通地踩水过江。到了江那边,大家把裤脚从肩上放下来,用绳子一绑,迈开大步又往前跑。
麻扶摇回忆说:“后来我才知道,他们这次急行军就是为了和美军争一个战略路口。美军可是坐着汽车呀,我们的先头部队刚到达那个路口,美军的车就过来了。结果,美军大败。”这样的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数不胜数。正是因为志愿军将士这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迫使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坐到谈判桌前。
后续部队进入朝鲜,经常能听到他们唱着一首歌。有一天,一个战士对麻扶摇说:“指导员,他们唱的歌好像是你写的那个出征誓词的导语。”麻扶摇一直在前线,早就把这事忘了。这个战士一说,麻扶摇起了好奇心,便去问兄弟部队的一名教员。果然,歌词是他写的那几句话,作曲是周巍峙。
1951年6月,麻扶摇所在的炮1师奉命回国改装。大江南北到处都在传唱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麻扶摇说:“歌词稍微作了改动,把‘横渡’改成‘跨过’,更显出中国军队的气势,‘抗美援朝鲜’去掉了‘鲜’字,更有节奏感。”
一面精神之旗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由麻扶摇所写,唱红了中国大地,但他丝毫没有放在心上。有一天,麻扶摇收到一笔稿费。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打听,方知其中缘由。1953年,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被评为一等奖,要发奖金。曲作者周巍峙在北京,词作者是谁?歌谱上署名是“志愿军战士”。音乐家协会问周巍峙,周巍峙说自己1950年11月26日在田汉家里开会,看到当天《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写的一篇战地通讯,其中有这首词。作者是谁,周巍峙也不清楚,要问陈伯坚。
组织者找到陈伯坚。陈伯坚到麻扶摇所在连队采访过。他在黑板上看到了麻扶摇写的这几句话,觉得很好,就引用在了文章中。但他说记不清作者的名字了,得找炮1师。炮1师有一份《骨干报》,也登了麻扶摇的这首词。于是,组织者找到26团,团里找出《群力报》,这才把麻扶摇找到。
从此,麻扶摇的名字就与这首战歌永远联结在一起。
1954年,麻扶摇在《我是怎样创作了志愿军战歌》这篇文章中谈道:“我不是词作家,但这首词能被大家喜欢,能流传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来自于一线生活,来自于一个战士的心声。它也是中国军队在那个年代的精神面貌的真切体现,是时代的产物,是一面精神之旗,是前辈军人留给中国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想起采访麻老的过程,许多细节历历在目。2019年1月20日,麻老逝世。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举手投足,依然清晰留在我的记忆里。
仅仅43个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一个民族在敌强我弱、生死存亡的关头爆发的呐喊,迸发的力量。它被人们嘹亮传唱70多年,铿锵有力的旋律总能点燃爱国热情。
我早已脱下军装离开部队,但每当听到这首歌,都会想起麻扶摇老人,想起这首歌词的诞生过程,以及歌词背后那些奋勇杀敌的将士。我会情不自禁地挺胸收腹、立正敬礼,心间迸出曾经立下的铮铮誓言:国有难,召必回!
在军营里铸就的热血,依然奔腾。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