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南京1937”
耗时近两年,江苏省南京市退役军人陈旻助力37分钟版马吉影像回归——
让世界了解“南京1937”
■贺鹏飞

人物名片 陈旻,江苏南京人,1981年入伍,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政治部宣传科长,2002年退役后从事新闻工作,一直致力于为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发声。2017年,陈旻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找到37分钟版马吉影像的线索,耗时近两年,助力37分钟版马吉影像“一寸盘”回归纪念馆。
第10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江苏省南京市退役军人、某新闻单位记者陈旻更加忙碌,她正在为主笔的《寻找马吉影片》一书做出版前最后的校正工作,争取尽可能还原37分钟版马吉影像“一寸盘”回归过程中各方作出的努力。
时间回拨至6年前,陈旻在准备关于海外华人追寻南京大屠杀史证的新闻专题策划时,翻阅到美国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前会长邵子平的学术论文,文中简略记录了联合会在美国寻找马吉影片的经过。文中写道:“这些胶片长37分钟,比其他所有版本都长——例如,费奇的版本只有11分钟。尽管已有53年历史,但质量极优……”
根据此前资料显示,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时,国际友人约翰·马吉不顾个人安危,与拉贝、魏特琳等外籍人士留守南京,组建“南京安全区”,并用16毫米摄像机拍摄下珍贵画面,成为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动态影像。2002年,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将摄影机和4盒胶片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将大卫·马吉捐赠的胶片在上海电影制片厂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17分钟版马吉影像,该影像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37分钟版马吉影像是否真实存在?陈旻翻阅1991年至今国内外关于马吉影片的报道,与撰写报道的记者联系,逐一采访了解情况。
“我采访了一位美国时政记者,他曾参加联合会召开的公布马吉影片记者会。经确认,联合会从大卫·马吉家地下室找到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的胶片汇集,就是37分钟版马吉影像的来源。”陈旻回忆,这次采访成为她确定马吉影像有37分钟版的关键依据。
陈旻了解到,1991年,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成立后,邵子平辗转联系上了大卫·马吉,从其家中地下室堆放的杂物中,翻找到记录日军在华暴行、带有镜头说明目录的胶片。他们将这些珍贵胶片送到影片处理公司翻拍后,把胶片原盒送还给大卫·马吉,并将翻拍片制成能直接在电视台播放的时长约37分钟的“一寸盘”。
“这个‘37分钟’有没有价值?万一费劲找出来后,仍是已知、重复的内容呢?”陈旻十分担心,但她找出17分钟版马吉影像、联合会制作的《马吉的证言》等影片反复观看,还是决定要寻找到37分钟版马吉影像。
“每一秒画面都是珍贵的历史证据。”陈旻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她骨子里延续着军人的血性、情怀与担当,当必须要有人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她选择成为这个人。
“圆圆的,绿色的”,是陈旻联系到邵子平后,听邵子平口中反复提到的存有37分钟版马吉影像“一寸盘”外形。“邵先生说,‘一寸盘’极有可能在另一位华侨陈宪中那里。”
有了线索,陈旻连续数日半夜拨打国际长途,联系远在美国的陈宪中。和陈宪中沟通后,双方通过社交平台、电话和邮件交流“一寸盘”寻找情况,半年时间联系次数达数十次。
经过多位爱国华侨历时7个月的寻找,2018年10月,遗失多年的37分钟版马吉影像“一寸盘”在纽约重见天日。纪念馆得知消息后,派出专家组远赴美国查证,确定了影像真实性与历史价值。
为了让37分钟版马吉影像“一寸盘”早日回归南京,纪念馆工作人员与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媒体从业人员多次商议沟通并推进相关事宜,陈旻全程参与其中。
2019年12月13日,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将这份光影铁证无偿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该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各种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最为全面、内容最为丰富的版本之一。如鼓楼医院的受害者数量、幸存者伍长德的动态影像、幸存者夏淑琴一家遇难现场等。”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表示,这部极具历史和文献价值的影片回归南京,将和《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一样,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又一重要历史资料。
“至今还记得那段时间辗转难眠的焦灼、无法预测的不安、峰回路转的欣喜、走火入魔般的执着……能亲眼见证历史资料回归南京,近两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陈旻说。
近年来,陈旻一直致力于挖掘抗战史实,为纪念馆文物史料征集、展览展陈、抗战史传播等做了许多工作。陈旻表示,从军队宣传干事到专职记者,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担当,她将继续采访记录抗战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让世界了解“南京1937”。
上图:2019年12月13日,在捐赠仪式现场拍摄的记录日军暴行的37分钟版马吉影像“一寸盘”。新华社发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