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国家为何又在战术核武器领域动作频频?
战术核武器缘何引关注
■梁春晖

俄罗斯“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

美F-35A战斗机试射B61-12核炸弹。
近期,法国高调进行“阵风”战斗机空中发射可搭载战术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试射演练,俄罗斯在南部军区举行非战略核武器演习。两个欧洲大国接连的“核举动”,引发外界关注。当前,在武器装备研发领域,智能化、自主化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多个国家为何又在战术核武器领域动作频频?
核战略的一部分
战术核武器又称非战略核武器或战区核武器,当量通常在10万吨以下,射程在数十千米至数百千米不等。战术核武器大多采用车载、机载或舰载方式进行机动投射,主要打击敌方战役战术纵深目标,如导弹发射阵地、地下指挥所、港口机场和军械仓库,以及舰艇编队、坦克集群等战术目标。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美苏相继研制出核炸弹和中近程核导弹,战术核武器走上博弈前台,成为美苏核战略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量产小当量战术核弹头,70年代研制出通用核弹头。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相继研制出中子弹、钻地核弹等,同时将具备高超音速、高精度打击能力,以及当量可调的战术核武器作为研制重点。
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相继研制出核地雷、核鱼雷等,同时装备大量可发射核炮弹的自行式榴弹炮和迫击炮。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米格-21S、苏-17M3等歼击机和苏-24歼击轰炸机相继入列,丰富了苏联战术核打击手段。同时,苏联还研发出可搭载核弹头的地空导弹、舰空导弹等。
法国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推出AN-51和AN-52两种小型核航弹,由“超军旗”“美洲虎”等战术飞机挂载发射。1974年,可机动发射的“冥王星”战术核导弹入役。该导弹可在无人机引导下快速跟踪、锁定并打击目标。1984年,采用机动方式发射、射程500千米的第二代战术核导弹“死神”问世。
当量可调 效果可控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美国拥有以重力核炸弹为主的战术核武器约200枚、俄罗斯拥有各类战术核弹头约1800枚、法国拥有空射核巡航导弹约50枚。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战术核武器虽然数量较少,但通过战术核武器型号整合和可调当量核弹头升级,实现了战术核武器与战略核武器在作战效能上的衔接,为核威慑、核打击作战提供了全谱系的弹性选项。另外,得益于弹头小型化技术、运载投送技术和导航定位技术的进步,战术核弹头的圆概率偏差达到米级水平,导弹的毁伤效果大幅提升,同时实现附带损伤可控化。
目前,美国战术核武器主要包括B61-3、B61-4和B61-12等系列型号。其中,B61-12核炸弹可由F-15E、F-16和F-35A等多种战术飞机搭载投掷。由F-35A隐身战斗机搭载时,其突防性能进一步提升,打击效能更高。
俄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普遍装备可配备核弹头的巡航导弹或重型鱼雷,由特种潜艇搭载的“波塞冬”核动力鱼雷可从水下攻击预定目标。俄空天军的苏-57隐身战斗机也具备战术核导弹挂载能力。“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伊斯坎德尔”系列战术导弹,在俄乌冲突中展现出较强的战术核打击潜力。
目前,法国拥有可由“阵风”战斗机挂载发射的空射巡航导弹。更新的ASMP-A空射型巡航导弹已完成升级。另外,新一代高超音速空地核导弹正在研制中,未来将由六代机搭载发射。今年4月中旬,法国海军组织潜—舰协同发射巡航导弹演练,展现了法国实施战术核打击的新选项。
门槛降低 风险增大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为应对俄军战略/非战略核武器演习,美欧调整核武器政策,对战术核武库进行快速扩充与全面技术升级,进一步加大核武器的使用风险,打破现有核力量平衡。
战术核武器投入实战运用的风险增加。在高超音速、高精度制导技术的加持下,当量较小的战术核导弹能够精准打击并摧毁预定目标,实现毁伤范围可控。为此,美欧大肆鼓吹先进战术核武器能够将附带伤害降至最低水平,西方智库、媒体和军队高层也开始频频讨论使用战术核武器打击军事目标等话题,使得核武器使用风险升高,误判风险增加。
新一代战术核武器的扩散加剧了核对峙风险。目前,美军在欧洲多处空军基地部署B61-12战术核炸弹。这些战术核导弹可由欧洲各国装备的F-16、F-35A、F-15E和“狂风”等战斗机搭载发射。这些国家在获得战术核导弹投放能力的同时,也使战术核武器的对抗风险进一步上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