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搬“新家”,“城市孤岛”的官兵们住进了
近日,驻守妖魔山上西北边陲某雷达站的官兵迎来建站51周年的“礼物”——新住宿楼顺利竣工,官兵们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告别了狭窄拥挤的老房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暖心房”。

妖魔山简介。摄影 刘昊鹏
妖魔山,位于乌鲁木齐西部,每当山上云雾上升,夏则暴雨,冬则降雪;还由于妖魔山峰峦叠嶂,沟梁交错,遇风便飞沙走石易迷失方向。而这所建在妖魔山上的雷达站,海拔虽只有1400余米,但因为没有遮蔽,再加上山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常年8级以上的“妖风”和长达4个月之久的封山期,给官兵室外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

风吹雪(风吹雪是一种由气流挟带起分散的雪粒在近地面运行的多相流的天气现象)过后,官兵们铲除道路上的积雪。摄影 刘昊鹏

官兵清扫过的山路。摄影 刘扬
四级军士长李韩旦是一名在站里待了13年的老兵,新楼剪彩当天,他是脸上笑容最灿烂的一个——十三年前,他第一次踏上“妖魔山”山巅时,站里只有一座两层高的宿办楼和一个食堂,负责带他的老班长范勇军告诉他,在妖魔山上不吃一番苦头、不经过一番砺练,是不能“降妖伏魔”的。

剪彩仪式现场官兵合影。摄影 刘扬
早些时候,站里用水还比较困难,官兵们要去食堂找司务长取水,然后在隔壁的洗漱间洗漱。一个冬夜,刚下岗的李韩旦洗漱完后摸黑走向宿舍,由于天黑路滑,出了澡堂下台阶时,地上的水滴迅速结了冰,李韩旦一个踉跄就摔倒了,胳膊小臂处揦了一个长约3厘米的口子,至今还留着结疤后的黑印。
等李韩旦当上班长的时候,连队已经在澡堂到宿舍的路上装了路灯,但官兵洗漱时还是要顶着大风走200多米。稍不注意,帽子、毛巾就会被“妖风”吹起坠入山底,热气、水珠一下子就在脸上、发梢冻成了冰碴子,拖鞋也很容易瞬间结冰变成“旱冰鞋”。因此,李韩旦总会反复叮嘱新同志:洗漱一定要注意脚下。
然而比起恶劣的环境,让官兵们感到更难熬的是远离城市喧嚣的孤寂。
一次,新兵李豪站完岗后跟李韩旦“抱怨”:“班长,我站岗的时候,看到山下的市区车水马龙,灯火通明,真让人羡慕!但在咱站上,只能看到凄冷的月光,听到的声音不是狂风拍打窗户的噪音,就是战友的鼾声。偶尔遇到一个夜班归来没洗脚便酣然入睡的战友,更是无法入眠。”
和其他同志聊天的过程中,李韩旦发现吐槽住宿楼环境简陋的战友不在少数,大家还反映文体活动条件也比较匮乏,有时搞个体能还要“等天气”。
为了尽快改善官兵住宿条件,该旅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充分利用军地优势解决了施工方案难度大、山顶施工操作面狭小、山体滑坡、特坚石开挖、土石方转运难度大等重重困难,在妖魔山上建起了一座崭新的住宿楼。
这座新住宿楼建成彻底改变了以前困扰官兵夜间洗漱问题。洗漱间内24小时智能热水供应,即便室外环境再恶劣,也不影响室内官兵的日常生活。除了新住宿楼以外,该旅还陆续为连队更换了大功率循环泵,翻新了食堂,为家属院换了新门、置了新床。

首长实地查看新住宿楼。摄影 刘扬
上等兵张林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候”。在教导队时,他常听人说妖魔山上雷达站的条件放在全旅都是出了名的艰苦,但当自己真正到连队后发现各方面基础设施都比较到位。尤其是新楼盖起后,一直喜欢健身的他再也不用看天锻炼了,每天课余时间,新健身房成为他必去的打卡地之一。
指导员刘昊鹏在“高山日记本”上这样写道:“现在,营区硬件设施大变样,新住宿楼里,洗漱间、图书室、网络室等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了大家物质文化需要,官兵们脸上笑容明显变多了!”
看着新建成的这座高大挺拔的新住宿楼,再看看旁边低矮狭窄的旧楼,李韩旦不禁感慨:“真想把新住宿楼落成的消息告诉每一位从妖魔山走出去的战友,告诉他们现在山上的环境大变样了,战友们曾经吐槽的那座老住宿楼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随着最后一张行军床的搬入,全站官兵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暖心房”。
当一等战备的警铃响起,官兵们穿戴整齐从新住宿楼出发,3分钟之内就能到达阵地展开空情保障。

最后一张行军床搬入新住宿楼。摄影 刘扬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