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科学讲给你听——海警学院群众性主题科普
“有‘海上名捕’之称的反潜机靠什么来搜索潜艇?”“‘飞鸽’仿生无人机的空中侦察最远距离是多少?”“作为舰艇‘隐身衣’的雷达、光电、声呐和磁特性隐身技术各有哪些特点?”
5月13日,海警学院20名选手炫科技、普知识,同台竞技,阐释推介具有海洋特色、体现创新精神的专业知识,生动诠释科学的无穷魅力。
在声光电配合的科普讲解中,每位参赛选手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把科普知识讲得既科学严谨又生动活泼。
比赛中,选手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将科技、自然、社会等各方面话题与影视动漫、多媒体应用和道具实物等方式相结合,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讲解科普知识。
把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形象的生活常识,选手们借助科普微视频播放,集知识、语言、技巧为一体,为听众呈现了一道科技与美学融合的视听大餐。
“科普讲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以一种快乐的方式激发兴趣和引发思考,这就要求讲解员学会把单一的讲解转换成形式多样的科学诠释。”参赛选手谈体会、话感想。
连续两届参赛的学员深有感触:“当讲解员自身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入时,他们的阐释才可能更丰富精彩。”
比赛由5位评委分别从内容陈述、语言表达、多媒体应用和整体形象等四方面进行评分。讲解技巧与辅助载体如何平衡、取舍,从而达到相互融合的状态,是科普讲解需要在实践中磨合的重要任务。
解说的本质是以观众为中心的沟通交流过程,因此,除了新媒体应用作为辅助支撑手段传达科技魅力外,演讲者丰富的知识储备、熟练的语言技巧、自然呈现的幽默感、现场互动和讲故事的能力,都将直接影响科普知识的传播质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游云为大赛作精彩讲评。
“参与是最好的科普”“原来教员也是段子手”“这是一位被教学耽误的脱口秀演员”……为科普爱好者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引领师生领略科技之美。现场师生的感受反映了对新时代科普工作的认同与赞扬。
学院科普讲解大赛自2019年首次举办以来,历时三届,逐渐成为一项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科普品牌,是展示科技魅力、推动科学普及的重要平台。历次讲解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兼具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和艺术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在拉近学院师生与科学距离的同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涵养科研教学和创新发展的沃土,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海警人才。
撰稿:王世卓 摄影:蒋礼钏 张子路 朱湉婧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