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难忘经历:一次期待已久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20 03:46
导读:2008年12月26日中午,我海军首批护航编队举行出征仪式。 “乘长风,战恶浪,钢铁编队横跨印度洋。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运输通畅,勇敢水兵驰骋亚丁湾上……”每当耳畔响起这曲慷

  解放军报记者回顾随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难忘经历——

  走向深蓝的航迹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2008年12月26日中午,我海军首批护航编队举行出征仪式。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摄

  “乘长风,战恶浪,钢铁编队横跨印度洋。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运输通畅,勇敢水兵驰骋亚丁湾上……”每当耳畔响起这曲慷慨激昂的《亚丁湾护航之歌》,我的思绪就随之回到13年前。

  2008年12月26日,海南某军港。巡航柴油机高速启动,淡淡的烟雾从船体高处的排气口喷出,瞬间被海风吹散;舰艇甲板上,海军特战队员整齐列队,目视前方……由武汉号导弹驱逐舰、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和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海军舰艇编队缓缓离开码头,驶向深海。

  这一刻,永远载入史册;这一幕,永远印在我的脑海中。

  (一)

  那是一次期待已久的远征。

  2008年,日益猖獗的索马里海盗行为引起了全球忧虑。在亚丁湾和索马里附近海域,海盗肆无忌惮地劫持过往船只、扣押人质、索要赎金,严重威胁航经此处的船舶和人员安全。继当年11月中国“天裕8号”渔船和船员被海盗劫持后,12月中国“振华4号”轮在亚丁湾水域再遭海盗袭击。

  那时,中国船员只能用些简易办法保护自身安全:在船的外围拉上电网,用高压水枪冲击海盗船,用废旧麻袋等自制掩体,把可燃物蘸上汽油,点完火就扔出去……

  那时,联合国安理会专门召开索马里海盗问题部长级会议,已有多国政府派出军舰护航、打击海盗。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我不断跟踪事态发展的最新动向,同时密切关注:中国海军会不会派舰艇前往那里护航?

  终于,2008年12月26日,在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期待下,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展开护航行动。

  (二)

  那是一场危机四伏的战斗。

  出发后,官兵们很快适应了海上生活,工作节奏紧张而充实。特别是反海盗训练,更是每天的必修课目。

  途经南中国海,过马六甲海峡,跨越印度洋,连续航行11昼夜,穿越4个时区,编队终于在当地时间2009年1月6日抵达任务海区,开始第一次护航行动。

  我从舰载直升机上俯瞰,碧波荡漾的海面上,4艘商船排成一路纵队,在武汉舰和海口舰一前一后的伴随护卫下,鸣笛启航。看着船员们舞动双臂向中国海军致敬,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于是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第二天中午,编队遭遇了护航以来的第一次险情:2艘疑似海盗母船各拖带一艘小艇,从编队右舷3链处通过。编队迅速鸣笛示警,可疑船只见我护航官兵严阵以待,无机可乘,只能悻悻离去。

  第一次与可疑船只打交道,有惊无险。但我们深知,这仅仅是开始。

  2009年1月14日晚,完成第二次护航任务的武汉舰两次成功逼退企图以夜幕为掩护劫持商船的可疑船只。这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第一次紧急应召解救遇险商船,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1月29日上午,正在护航的武汉舰接到希腊商船的紧急呼救。了解情况后,编队指挥员立即作出救援部署。尖利的战斗警报拉响,全舰旋即进入一级战斗部署,驾驶室里开始紧张忙碌起来,各战位值班人员迅即就位。

  十几分钟后,我随舰载直升机飞临商船上空。指挥员果断下令发射信号弹警告,围堵希腊商船的快艇见状停止抵近,并逐渐远离,消失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这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首次成功解救遇险外籍商船。

  “发现可疑海盗小艇!”“直升机起降部署!”“发射信号弹!”“发射震爆弹!”“开枪警告射击!”护航期间,我经常能在扩音器、对讲机里听到这样的声音。

  在危机四伏的护航过程中,在争分夺秒的解救行动中,在与海盗斗智斗勇的较量中,护航官兵逐渐摸索出海盗活动的特点规律,修改完善了单纵队、单横队、双纵队等护航队形以及伴随护航、分组护航、接力护航、应召伴航、巡逻护航和随船护卫等护航方式,为被护船只筑起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在120多个日日夜夜里,中国海军首批护航官兵一次次直面生死考验,一次次成功化解危机,共查证可疑目标418艘,有效驱离可疑船只358艘,完成41批212艘船只的护航任务,成功解救3艘遇险外国商船,接护船舶1艘,受到国内外舆论的高度评价,为人民海军建设发展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三)

  那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决策。

  根据活动海域海水的颜色,国际上通常把海军分为黄水海军、绿水海军和蓝水海军。涉足海域的海水颜色越深,代表一个国家海军的实力越强。

  对当时的中国海军来说,那片万里之外的陌生海域既潜伏着危机,又充满了机遇。从内海走向远海,从浅蓝走向深蓝,海军远洋护航迈出的一小步,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使命任务拓展的一大步。

  历史给出这样的定义: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中国军队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是中国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同时,在那次护航中,官兵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提高人民海军远洋行动能力,开创了中国海军历史上的多个“第一”:

  第一次组织舰艇、舰载机和特种部队多兵种跨洋执行任务,有效维护了国家战略利益,充分展现了我海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决心和能力;

  第一次全程不靠港远海长时间执行任务,刷新了人民海军舰艇编队连续航行时间和航行里程、舰载直升机飞行架次和飞行时间的纪录,实际检验了海军部队军事斗争准备成果,全面摔打锻炼了任务部队;

  第一次持续高强度在远离岸基的陌生海域组织后勤、装备保障,积累了远海综合保障经验……

  这一个个“第一”,是几代海军官兵接力开拓的建设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风采;这一个个“第一”,又恰如一道道“远洋考题”,引领中国海军挺进深蓝的铿锵步履。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海军从近海迈向远海,不断发展壮大。

  自古知兵非好战,走向深蓝卫和平。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并不太平的世界局势,需要中国军人的目光越过高山、海洋,投向更广阔的远方。幸运的是,我曾是中国海军逐梦大洋的参与者,是人民海军沧桑巨变的见证者。我坚信,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海军将一如既往,为了和平、友谊、合作,继续走向世界!

  为和平出征

  ■韩 炜

  蔚蓝色的海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荣和梦想。

  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辟的多条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类煌煌历史中最古老的海上航线。600多年前,郑和的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历经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大陆的东海岸,完成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2008年12月26日,中国首批护航编队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挺进,在昔日郑和舰队所及之地,拉开了中国海军远洋护航的序幕。

  蔚蓝色的海洋,留下过同胞手足的无奈与不甘。

  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远赴海外的华人华侨遭受战争和面对危机时,或挤上他国的舰船、飞机逃难,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国家的侨民撤离,自己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时间的坐标划过数十载,2011年,徐州舰开赴利比亚附近海域执行撤侨任务。这是中国海军首次派出作战舰艇支持和保护海外人员撤离,一时国人感叹:“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不仅仅在于它能帮你免签去多少个国家和地区,更在于危急时刻来临时,祖国能带你回家!”

  蔚蓝色的海洋,见证了和平卫士的汗水和热血。

  在中东黎以冲突地带,静静伫立着一座墓碑,上面刻着一位中国军人的名字:杜照宇。危险艰苦的维和前线,他与爆炸相伴、与袭击相邻,在枪声中入睡、在炮声中惊醒,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属于中国军人的风采。“受累不怕累,吃苦不言苦,遇险不惧险”,中国蓝盔不因艰难困苦而却步,不因死亡威胁而动摇,为深陷战乱的人们撑起一片和平的绿荫。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曾发表报告,称赞中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任务部队中水平最专业、效率最高、训练最有素和最守纪律的队伍”。

  世界并不太平,和平需要守护。正如习主席所说,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必须精心维护。当前,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经济全球化遭遇挑战,中国鲜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与立场,那就是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中国军队将一如既往开展国际军事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

  在炮火笼罩的南苏丹,在硝烟弥漫的马里,在病毒肆虐的刚果(金),在危机四伏的黎巴嫩……中国军队在战乱中点燃和平的火炬,在风浪中扬起前行的风帆,在困苦中播种美好的希望,为捍卫世界和平、弘扬人道主义,作出了独特贡献,彰显了大国担当。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一个不断在开放中走向复兴的国度。军人目光、军队使命,必然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而拓展。

  使命在肩,航程在前。每一名中国军人,当有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责任与担当、视野与站位、能力与本领,心中始终装着一幅“世界地图”。中国也将坚持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在深蓝大洋继续奏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乐章,真正扛起大国军队的和平使命和历史担当。  

  “我们来保护你们回家”

  ■李 宇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温子东

  “客轮,战舰,富国与强兵;亚丁湾,地中海,人民海军向前进。今天,我见证了历史。”翻开10年前的笔记本,抚摸着泛黄的纸张,现任湘潭舰操舵兵李兵,思绪又回到2011年我国第一次动用军事力量参与撤侨的情景。

  2011年,利比亚局势动荡,危及我同胞安全,继空军派出飞机赴利比亚执行接运中国在利比亚人员的任务后,我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的徐州舰抵达利比亚附近海域执行撤侨任务。

  “当时,舰上处于一级战斗部署,随时准备应对任何突发情况。作为徐州舰操舵兵,上午8点到11点,我负责值瞭望更。”李兵回忆,3月1日那天,地中海天蓝海碧,海面看似平静,但大家都不敢放松。驾驶室里,预指指挥员与舰长盯着海图,不断听取关于海空情的汇报。

  当地时间10时许,李兵透过高倍望远镜看到一艘乳白色客轮。在那片敏感海域,什么危险都有可能发生,巨大的客轮犹如一只掉队的羔羊,随时面临狼群的威胁。李兵立即向舰长报告了这一情况,后经确认,这艘客轮正是搭载我受困人员的客轮。

  “我来不及兴奋,继续加强观察,看有无可疑目标接近。因为亚丁湾护航经验告诉我,武装快艇等小型船只机动性强,必须及早发现才能有效处置。”李兵说。

  10时30分,历史时刻终于到来,徐州舰与搭载我受困人员的客轮顺利会合。战舰与客轮并肩航行,徐州舰鸣笛一声,向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

  随即,预指政委韦建华通过特定语音频道,向我撤离同胞发出慰问:“亲爱的同胞们,大家辛苦了!祖国和人民时刻牵挂着你们,专门派军舰来保护你们的安全。祝同胞们平安回国,早日与亲人团聚!”这时,徐州舰右舷信号平台和副炮平台上,拉起了“祖国海军向你们致以亲切问候”“祝同胞们一路平安”的横幅标语。当时的地中海,战舰斩浪,飞机临空,海天间树起一道立体防护屏障。

  “我们来保护你们回家!”客轮上的同胞纷纷涌上甲板,边欢呼边向官兵们挥手。李兵和战友们热烈回应。“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捍卫人民利益的幸福和身为一名军人的自豪。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们就是守护神。”李兵激动地说。

  利比亚撤侨是我国军事、经济、外交实力的一次全面展现。在这次行动中,成功撤离我国驻利比亚人员35860人。此后,我军又多次执行撤侨任务,用实际行动证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拓展到哪里,中国军人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