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强军 我们都是追梦人
奋斗强军 我们都是追梦人
■解放军报记者 钱宗阳
百年征程,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
2013年3月11日,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鲜明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
强军路上,这是一份催人奋进的荣光——
2014年底,全军首次评比表彰“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6年多来,分两次共计表彰23个标兵单位和31名标兵个人。
奋斗强军,群星璀璨。在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程上,全军官兵把个人梦融入强军梦,只争朝夕、奋力追梦,一支支雄师劲旅在驰骋,一个个人才方阵在崛起!
1
巨大的党徽下,6名新党员围拢在毛泽东周围,背景是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
走进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连史馆,大型雕塑“军魂从这里发源”震撼人心。
这是习主席特意谈到的一个红军连队:1927年9月“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同志亲自在这个连队建立党支部,并发展了6名新党员,开创了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
回望历史,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军旗紧跟党旗,军魂融入灵魂,是“红一连”的根脉所在。
走出国门,他们筑起红色“堤坝”——执行维和任务,“红一连”官兵高唱《强军战歌》、集体向党旗宣誓,雷打不动开展组织生活,进行理论学习。
面对改革,他们擦亮忠诚底色——接到移防通知,党支部给官兵讲连队17年中5次移防的故事,无论部队番号怎么改、驻地如何变,连队的传统不变。一声令下,全连官兵打起背包就出发。
春秋更替,斗转星移。“红一连”始终传承发扬坚决听党话、铁心跟党走的优良传统。2014年,连队被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
一个连队的忠诚信仰,折射全军部队的认同追随。浏览“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的先进事迹,忠诚是共同的政治基因。
这是火箭军“砺剑尖兵”评选组委会写给一级军士长顾汉春的颁奖辞——驾驭的是台车,掘进的是信仰,直面的是生死,扛起的是忠诚。扎根深山近30载,顾汉春把青春洒在“龙宫”,为长剑飞天立下汗马功劳。
这是航母舰载机飞行员曹先建创造的一串特殊数字——6颗钢钉,2块钢板,419天!遭遇飞行事故身受重伤后,医生为他实施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手术,把6颗钢钉、2块钢板固定在他的腰椎上。术后,曹先建以惊人毅力恢复训练,创造了身负重伤419天后驾驶歼-15战机成功着舰的奇迹。
2
“0”——
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营门前,高悬的倒计时牌上,醒目的数字经年不变,永远停留在最后时刻。
“对一营官兵而言,战争没有倒计时,每天都是出征日。”自组建之日起,一营就担负特殊使命,“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备战状态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军队是要打仗的。人民军队诞生在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逆境、险境、绝境……英雄的子弟兵多少次杀出一条血路,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悠悠岁月,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新时代,习主席指出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强调人民军队永远是战斗队。战斗力标准成为贯穿“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评比表彰的根本刻度。
打胜仗的刻度,写在通往实战的淬火中——搏击长空,空军飞行员王玉林首次参加空军对抗空战检验性竞赛考核,就获得代表空军最高空战水平的“金头盔”,被评为“空战能手”。
打胜仗的刻度,写在走向联合的冲锋中——以联为纲,中部战区成立后首次重大演训,尹璐带领团队研制的战场综合信息辅助决策系统精彩亮相。这几年,她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效推动部队联合作战能力提升。
打胜仗的刻度,写在为国争光的较量中——“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王占军4次代表武警部队参加匈牙利世界军警狙击手锦标赛,获得5项冠军、1项亚军,荣获世界军警狙击手锦标赛“王中王”称号。
3
“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第80集团军某旅“红八连”荣誉室内,一本毛了边、卷了页的《党员荣耻录》格外引人注目。
从1989年至今,连队党支部和党员获得的荣誉和过失都记载在上面,先后有约200人次被写进“光荣篇”和“耻辱篇”里,用“光荣篇”激励来者,以“耻辱篇”警示后人。
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漫漫征途,将士们哪怕冻饿交加,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哪怕烈火焚身,也岿然不动,直至付出生命;哪怕身陷绝境,也坚守战位,慷慨赴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锲而不舍抓好作风建设,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一支律令如山、威武文明的钢铁雄师赢得了人民群众点赞。
面对诱惑,守纪如铁——“南海前哨钢八连”守卫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官兵传承“钢铁信念、钢铁本领、钢铁作风、钢铁堡垒”的“四钢”本色,拒腐蚀、永不沾,身处“黄金通道不拾金”,自觉抵制金钱、美色等诱惑。
饮冰卧雪,初心不改——天文点边防连驻守喀喇昆仑之巅,前哨班海拔539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40%,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4倍,连队干部骨干模范带头,冲锋在前头、睡觉在门口、吃饭在后头……战士们感慨,在天文点训练苦,同甘共苦就不苦;在天文点巡逻难,携手并肩就不难;在天文点斗争险,生死相依就不险。
航行万里,本色不变——海口舰先后完成远洋护航、联演联训、迎外出访、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战斗在远海大洋,活跃在国际舞台,谱写了一曲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的英雄赞歌,以过硬作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
空军飞行员陈浏
我爱祖国的蓝天

陈浏:2003年9月入伍,2004年12月入党,一级飞行员。飞过8种机型,通飞歼-10C、歼-16、歼-20三种机型,先后参加建军9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等系列重大任务。
强军格言:飞最好的飞机,当最好的飞行员。
小时候,姥爷经常给我讲他参加抗美援朝,和敌人空中激战的英勇事迹。所以,成为一名王牌飞行员就成了我从小的梦想。
2003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我的第一志愿就是长春飞行学院。当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飞行梦”启航了。
投身祖国空天以来,我始终向往驾驭最好的飞机。招飞的时候,我国装备最好的战机是进口的第三代战机苏-27。我用7年的时间苦练精飞,在2010年5月完成了苏-27的个人首飞。
2011年1月11日,歼-20首飞成功。从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关注着它的动态,隐身的特性、倾斜的垂尾,颠覆了我对国产战斗机的认知,驾驭“威龙”成为我新的奋斗目标!
2014年12月,空军某试训基地某部选调飞行员,当时我的驻地在大城市,又刚成家不久,而基地地处荒漠戈壁,家人有所顾忌。当得知这支部队会列装最新战机的时候,我果断选择了报名。
来到基地后,我拼命给自己加压,用时2年完成歼-10C、歼-16、歼-20的改装,成为“三型新机通飞俱乐部”的一员。
三机通飞,不仅仅是数字“1”到数字“3”的叠加,更意味着一系列险情。
有一次,飞机驶离机场200公里远时,座舱内“液压低”的告警声骤然响起,红色告警灯不停闪烁。我知道处置稍有不慎,就有机毁人亡的危险。我一边摸索故障条件下飞机操作方法,一边修正航向对准跑道减速,最终将飞机安全停落在跑道上。
作为从航空兵部队一步步历练成长起来的四代机飞行员,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要这么拼。我想说:“我热爱飞行事业,我愿意为验证更多高性能装备、成就更多王牌飞行员努力。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军人,当战争来临的那一刻,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顶上去,保卫祖国的蓝天!”
(赵延年、唐 浚、记者李建文整理)
火箭军“金手指”康平
我爱导弹的尾焰

康平:1994年12月入伍,1995年10月入党,一级军士长,现任火箭军“东风第一旅”四营一班班长。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
强军格言:请相信“金手指”这个传承下来的名号。
入伍27年来,很多人叫我“金手指”。因为作为一名发控台操作号手,大国重器上天前,最后一步是我用大拇指按下红色发射按钮。
大国重器党执掌。这一按看似简单,实则暗含艰辛。1994年,刚刚入伍的我被分配到发射营,那时候自己对导弹一无所知。就在那时,一场报告会上,我见到了一位老“东风人”,他是我们旅的前身——新中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的发控台操作号手张元庆!听完他创造“金手指”这个传奇名号的故事,我激动万分地去跟老前辈握手……
从那天起,按下红色发射按钮,送大国长剑刺破大漠孤烟成了我坚定追寻的目标。无数个日夜后,我迎来走上发控台的那一刻。发射零时,我终于接到那一声牵肠萦心的“点火”命令,果断按下发射按钮。随着一声巨响,导弹拔地而起,拖着橘红色尾焰飞向苍穹……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与前辈握手的场景,顷刻间泪湿眼眶——我终于是一名“金手指”了!
近年来,火箭军装备快速发展,对我们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那是一次导弹作战流程检验发射任务,本以为经历过一次发射,第二次就会轻车熟路,可没承想这次发射是在技术阵地测试时间最短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全旅官兵以“开拓者”的姿态奋力向前,把操作规程看了又看,把可能出现的情况想了又想,琢磨出许多管用顶用的绝招。
不料,发射当天,进入倒计时15分钟时,一块电流表指针突然高频抖动,我的神经随之绷紧,往日的故障现象在脑海中一个个闪过。“是电流表受到其他信号干扰,建议瞄准号手重新检查光电仪器精度!”我不到一分钟就想出了解决方案。当时现场很多人向我投来了质疑的目光。
“请相信‘金手指’这个传承下来的名号。”我坚定地说。号手们迅即展开行动,检查后发现确实是中频电源干扰导致电流表发生异常。故障顺利排除,我准时按下发射按钮,导弹腾空飞去。那一抹橘红,是那样的壮丽。
(姜 宁、黄 洋、吴 乐整理)
武警部队“天路卫士”杨富祥
我爱天路的壮美

杨富祥:2002年12月入伍,2003年10月入党,现任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二大队大队长。2017年荣获“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誉称号。
强军格言:向有限的生命打张借条,把无限的忠诚献给祖国。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这首《天路》歌颂的是被誉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它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打那时起,我很荣幸地成为一名“天路卫士”,到今天已经整整15年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6月,一场突降的暴雨致昆仑山隧道北洞口山体发生严重滑坡,巨石和泥沙将铁路轨道掩埋20余米。更急迫的是,1小时后,列车将从这里通过。我和战友们顶风冒雨,打桩拉网、移土清泥,拼命与时间赛跑。经过20分钟的紧张战斗,险情排除,我们受到了武警部队和地方领导的赞扬。多年来,我们成功排除野牦牛上道、山体滑坡、雪崩等险情60多起,确保青藏铁路安全畅通。
长年在高原,我的脸变成了紫红色,头发也少了,还患上了慢性高原病混合症等多种疾病,每天光吃药就得一小把。领导多次劝我下山:“杨富祥,你把高原病都快得全了,还不下来,不要命啦?!”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目送着一列列疾驰而过的火车,抚摸着营区山坡上用石头拼成的鲜红党旗,我就会感到热血沸腾,觉得自己离不开坚守了15年的昆仑山和那条壮美的天路。当然,我心里清楚,总会有离开这里的一天,但不管身在哪里、担任什么职务,我都会尽好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军人的责任。
(郭紫阳整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