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20 03:40
导读:“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深刻洞察世界军事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把握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把推进科技强军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动重塑军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王任飞

  5月28日,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战争作为一种暴力手段,从来不会放弃对科技的偏爱。谁拥有科技优势,谁就能掌握军事主动、赢得制胜先机;谁忽视了科技进步,谁就会陷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建设一支拥有科技优势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目标。建军之初,我军“枪炮靠缴获,运输靠老蒋”,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科学技术摆到国防现代化的关键位置,极大地推动了国防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科技强军”战略,推动军队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深刻洞察世界军事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把握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把推进科技强军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动重塑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和军事科研体系,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习主席关于科技强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凝聚起科技强军的磅礴力量。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近年来,从“小步快跑”到“大步前进”,从不落人后到敢为人先,一项项关键技术突破赶超,一个个人才方阵朝气蓬勃,一件件国之利器横空出世,带动的是国防科学技术的整体跃升,成就的是人民军队打赢未来战争的硬气、底气与豪气。

  当年,苏宁曾这样发问:“当你看到外军指挥系统一秒钟处理几万个数据,指挥战争效率成倍增长,而我军指挥员们还用铅笔在地图上点点时,作为一个中国军人,你不着急吗?当你看到外军炮兵采用一个不同方法,就能用100发炮弹打出200发的效果时,作为炮兵指挥员能不奋发进取吗?”这样的发问,既是当时我军指战员忧患意识的体现,也是对实现科技强军的期盼。

  从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到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再到东风-17弹道导弹研制成功……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人民军队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加速向现代化奔跑。

  当今时代,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浪潮汹涌,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一支军队的命运。

  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更需要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牢牢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牵住牛鼻子,选准突破口,加强预先研究和探索,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江流入海,长天寥廓;科技强军,任重道远。“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在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上,只要我们不畏艰险、奋勇攀登,就一定能抢占世界军事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续写科技强军的辉煌新篇章。

  从海上阅兵看科技强军强劲脉动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邢 哲 通讯员 倪子纯 张 驰

  1957年海上阅兵,4艘从苏联进口的舰艇在青岛接受检阅,它们是当时我军吨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主力驱逐舰。

  62年后,同一片海域,32艘战舰舰阵如虹、白浪如练,在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上,向世界展示了人民海军的崭新风貌。

  72年峥嵘岁月,人民海军开启“加速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下,开启了科技强军新征程,人民海军加速向现代化挺进。从2018年南海海上阅兵,到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航母、“中华神盾”、国产万吨级驱逐舰等一批新型舰艇闪亮登场……阅兵上展示的新装备,是全军装备体系建设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透过海上阅兵场这个窗口,可以触摸到人民军队在党中央和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下推进科技强军实践的强劲脉动。

  关键词:实战化

  阅兵阅器,更阅胜战能力

  南海海上阅兵,习主席登上长沙舰对海军进行检阅。作为长沙舰老兵,黎联社备受鼓舞。入伍29年来,他清晰地记得,军旅生涯的第一次导弹发射是在1993年,时隔11年后,才有机会第二次亲手实射。

  相比之下,黎联社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张跃康是幸运的。从来到长沙舰当新兵起,张跃康几乎年年都参与导弹实射。

  透过长沙舰的实战化航迹,我们仿佛看到中国海军战舰乘风破浪的威武身影。这一切,正是科技强军的有力见证。

  阅兵阅器,更阅胜战能力——

  透过日新月异的受阅装备,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全军官兵牢记领袖嘱托,狠抓备战打仗、苦练精兵劲旅的练兵图景,“实战化”这3个字已经深深烙印在人民军队的尖刀利刃上。

  近年来,海军舰艇部队常态化远航、多元化用兵,一大批海军官兵在远航训练、联合军演、远洋护航、远海搜救等重大任务中经受锤炼,实现了远海训练常态化、实兵实弹演练常态化、战备巡逻常态化,在练兵备战方面取得一批实实在在的新成果,出现了可喜的新变化。

  胜战能力来自枕戈待旦,为战而备——

  2018年5月,刚刚参加完南海海上阅兵后,长沙舰与柳州舰就组成舰艇编队,代表中国海军赴印度尼西亚龙目岛附近海域,参加“科莫多-2018”多国联合演习;浩瀚大洋上,辽宁舰航母编队接受习主席检阅后,迅即开赴训练海域,与“蓝军”舰艇展开攻防对抗演练。

  关键词:自主化

  创新脉动强劲,新型装备撑起大国盾牌

  自主创新、持续发展,这是一条中国特色武器装备发展道路。

  首次亮相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的我国第一艘055型万吨级驱逐舰引人注目,舰艇上“101”舷号向世界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制造”是此次海上阅兵的最大亮点。

  南昌舰是人民海军当之无愧的新一代“旗舰”。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万吨级驱逐舰,南昌舰先后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信息集成、总装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导和对海打击能力。

  阅兵场内外,我国自主研发信息化水平更高、科技含量更高的新装备不断涌现:第一艘国产航母、新型补给舰下水,歼-15舰载战斗机批量交付,新型战斗机、预警机、反潜巡逻机整建制改装,新型导弹、鱼雷实现战斗部署……人民海军装备体系创新发展的强劲脉动,展示出向海图强的澎湃势头。

  忆往昔。1949年4月2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炮火硝烟中,人民海军成立了。其全部家当,不过是“几艘基本丧失战斗力的铁壳船和木船”。

  看今朝。人民海军已昂首进入“航母时代”,南海海上阅兵上一大批国产新型潜艇、水面舰艇、作战飞机集中展示。这其中,党的十八大后列装舰艇占受阅舰艇一半以上。

  武器装备的预研、立项、研发、生产直至列装,不可能靠短期内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人才积淀、技术积累。从某种程度上,这得益于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得益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中国在阅兵上展示的大量高新武器装备,成为中国军队创新驱动最生动的时代证明。

  看得见的大国重器与看不见的科研工作者,两条主线的交织,成为装备突飞猛进发展故事的台前幕后。随着科技强军战略加速推进,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军事装备能够从中国工业体系中获得强力支撑。

  受阅武器,只是我军装备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是一面面镜子,也是一个个路标,标记成长的路径,折射出我军“器不如人”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关键词:体系化

  信息化作战体系,推动海军装备跨越发展

  阅兵上,新装备亮相“吸睛”,装备体系结构的优化更有亮点。

  2018年5月27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与首艘国产航母实现历史性的“同框”。

  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航母不再仅仅只是航母,而是航母作战群,多了一个“群”字,意味着人民海军的作战体系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

  岂止是航母作战群,潜艇群、驱逐舰群、登陆舰群、辅助舰群等也都一一亮相受阅,人民海军战略打击、水下攻击、远海作战、航母打击、两栖登陆、近海防御、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更加齐全。

  通过电视直播,军迷们纷纷点赞:“从阅兵上看到了中国军队可以比肩一些强国军队的装备体系,对国家的国防力量越来越有信心。”

  航母编队初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海军航空兵转型重塑积极推进,两栖作战力量有力加强,海外基地保障能力逐步形成,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时至今日,阅兵装备展现的不再只是单一武器装备的先进,而是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完整。

  正如许多军事专家指出的那样,党的十八大以来,阅兵上武器装备的体系化编组,体现了我军联合作战思维的树立和联合作战建设的发展步伐。我军不断优化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体系化建设,为全军联合作战体系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

  时间为经,空间为纬。坐标系上,一条代表中国海军快速发展的跃升曲线,随着一艘艘新型舰艇、一架架新式战机的列装而不断向上伸延。这些先进武器装备,以及由此构筑的不断完善的信息化作战体系,必将推动我军战斗力实现新跃升。

  步履铿锵,而今迈步从头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

  矢志强军,铸就“地下钢铁长城”

  ■夏 俊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云利孝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60多年前,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的钱七虎接受的第一堂革命人生观教育课。

  奋斗一甲子,报国六十年。60多年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始终坚守爱党、报国、强军的赤子情怀,战斗在大山深处、戈壁荒漠、边防海岛等工程一线。

  “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钱七虎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

  初心,是时代镌刻在钱七虎心中永恒的烙印。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了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

  当时,钱七虎受命负责空军飞机洞库门的设计。为实现设计目标,钱七虎多次到核爆试验现场调研。当时,他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工程结构计算,成功解决了大型防护门变形控制等设计难题。

  “矛”与“盾”总是在攻防对抗的进程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随着各国军队侦察手段不断升级、精确制导武器相继涌现,防护工程在高度透明化的战场上,常常是“藏不了、抗不住”,特别是精确制导钻地弹,给防护工程造成了巨大威胁和挑战。

  “防护工程是我们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矛’升级了,我们的‘盾’就要及时升级。” 钱七虎带领团队开展抗深钻地武器防护的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总体构想。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他和团队成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实现了深地下防护工程抗钻地核爆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为首脑指挥中枢、战略武器安上了“金钟罩”。

  时代在发展,初心永不变。面对一项项世界级国防工程的防护难题,钱七虎始终保持着那颗爱党报国的初心,带领团队瞄准前沿、迎难而上,一次次科研攻关、一次次破解难题,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建设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全过程。他用毕生心血,铸就坚不可摧的共和国“盾牌”,获得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总有一连串闪耀的名字镌刻在时代丰碑上,使其更加巍峨;总有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使强军音符更加嘹亮。这些名字,这些事迹,钱七虎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谈及自己的人生历程,钱七虎斩钉截铁地说。  

  “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获得者、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

  加力起飞,只为配得上这个时代

  ■何丹谭 唐 浚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以“新涂装、新编队、新姿态”惊艳亮相的歼-20四机编队,在天幕上留下一道道炫酷的银白色涡流。约8分钟的飞行展示,让国人备感欢欣鼓舞。

  作为歼-20的首飞试飞员,李刚是第一位将我国隐身战机飞上蓝天的人。这一飞,开启了中国空军的“20时代”,也宣告了“隐身时代”的到来。

  李刚有幸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空历史性的一刻——

  2011年1月11日,我国新一代隐身战机经过18分钟的空中飞行后平安落地。李刚驾驶歼-20在落地滑行期间举起右手敬礼,在场的空军官兵、航空工业集团的科研人员沸腾了,纷纷鼓掌欢呼、彼此热情拥抱,那抹歼-20亮丽黄色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头。

  这一天载入了中国航空史册。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奋力追赶,我国终于有了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机。那一刻,刚好是1时11分,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昭示,在歼-20身上,包含太多“第一”。

  对于试飞,李刚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常常对年轻战友说,试飞员不仅是飞行员,更是飞行的工程师,不仅需要高超的飞行技能,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善于思考的习惯,从基础原理上去理解、思考每一个试飞课目和动作,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我们的目标一致,只为打造最好的战机。”回忆起参与飞机设计的日子,李刚每天与航空工业集团的科研人员讨论飞机各个系统、飞行员使用等方面问题。

  在设计飞机的座舱布局时,歼-20设计师杨伟给试飞团队成员分发空白的座舱图,大家把开关贴在自己认为合理的位置上,如果都贴在同一个位置上,说明意见一致;不一致,就开会讨论。设计师与试飞员一遍遍对接,对细微之处的精益求精,终于将歼-20座舱打造成“最好的办公室”。

  “歼-20的很多新技术,我们国家都是第一次采用。”李刚说,“能够试飞自主研制的先进战机,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感恩党对我的培养,我愿意继续奋斗在祖国航空事业一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加力起飞,只为配得上这个时代。”李刚说,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空军战略转型将实现由量变积累加速向质变跨越,推动人民空军不断飞向更高更远。  

  航空航天领域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易仕和——

  自主创新,擦亮高速导弹的“眼睛”

  ■顾 莹 阳 恒

  “学技术为了什么?就是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30年前,面对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刻,易仕和立下这样的志向,激励自己不断攻坚克难、永攀高峰。

  易仕和研究生毕业那年,海湾战争爆发,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强大威力,一时间震惊世界。

  当年还是青年学子的他,脑海中画出一个问号:“我们国家何时能自主研制出如此先进的武器装备?”

  这个问号如一记重锤,砸在他的心间。

  毕业后,易仕和来到国防科技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他将研究方向聚焦在高速导弹相关基础研究上,把高速精确打击面临的难题作为自主创新的课题。

  攻坚克难的道路上注定充满荆棘。高速飞行带来的严酷高温辐射和光学畸变,成为易仕和需要攻克的一道难题。

  查资料、问专家、做试验……20多年的艰苦攻关,让他取得累累硕果:多次打破传统技术局限,验证了新试验手段的可靠性;自行研制的关键设备,成功应用于武器装备试验;创造性地提出气动力学、激光、纳米等相关技术交叉理论,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翻过科研领域的“娄山关”“腊子口”,易仕和迎来胜利曙光,他的创新成果为导弹高速精确打击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擦亮了我国高速导弹的“眼睛”。

  毕业那年,留在易仕和脑海中的问号早已拉直。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应用,为多型武器装备研制作出重要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易仕和始终坚守以身许党、科技报国的信念,以行动践行初心,用热血书写忠诚,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回望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易仕和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党员,我要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拧成一股绳,攻克尖端科技领域的下一道难关。”

  2012-2020我军装备发展大事记

  

  辽宁舰入列

  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意味着人民海军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歼-15在辽宁舰顺利起降

  2012年11月25日,我军首批舰载机飞行员驾驶着国产歼-15战机在辽宁舰上进行阻拦着陆和滑跃起飞试验飞行。首次上舰飞行均一次成功。

  

  99A式主战坦克参加阅兵

  2015年9月3日,99A式主战坦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上亮相。99A式主战坦克具备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能够实现战场感知、态势共享和协同攻防等作战效能。

  

  空警-500首次亮相

  2015年9月3日,空警-500预警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上首次亮相,是继空警-2000、空警-200后,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型预警机。

  

  运-20列装空军

  2016年7月6日,运-20正式列装部队,实现了我空中战略投送装备自主发展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航空设计制造能力迈上新台阶,也标志着空军战略转型建设站上了新起点。

  

  翼龙Ⅱ成功首飞

  2017年2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型多用途无人机——翼龙Ⅱ成功首飞,翼龙Ⅱ是我国首款装配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无人机。

  

  歼-20列装空军

  2018年2月9日,空军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向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迈出重要一步。

  

  东风-26导弹列装部队

  2018年4月26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东风-26导弹正式进入火箭军战斗序列。东风-26导弹集成了多种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是火箭军实施快速核反击、常规中远程精确打击的骨干装备,是我军战略威慑和打击力量体系中的新型利器。

  

  东风-41核导弹亮相国庆阅兵

  2019年10月1日,东风-41核导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上亮相。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陆基机动固体弹道式洲际核导弹,该型导弹甫一揭开神秘面纱,便以威武雄壮的身姿、舍我其谁的霸气,展示出独一无二的傲人风采。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

  2019年12月17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舷号为“17”。

  

  055型驱逐舰南昌舰入列海军

  2020年1月12日,055型驱逐舰首舰南昌舰归建入列。该舰先后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信息集成、总装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装备有新型防空、反导、反舰、反潜武器,具有较强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导和对海打击能力。

  图文资料:李泽晖 王哲浩 邓 鹏 唐幼珣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