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战之躯——解读四川总队乐山支队特战中队中
特战一词来源已难考证,不过从已知的史料来看,在战国时期,赵国的胡服骑兵、齐国的技击骑士、秦国的锐士弩兵、魏国的重装武卒等已算得上是最早的军事特战力量,而到了如今,“猎鹰”“雪豹”突击队等,依旧是仅凭名字就能让人肃然起敬的部队,特战,自古以来就意味着荣誉、力量以及牺牲。
所以,有人说特战队员的身体,都是用血和泪浇灌出来的钢铁之躯,走进四川总队乐山支队特战中队中队长甘文涛的军旅人生,在他闪烁光芒的眼神中、布满茧子的双手上、步履铿锵的脚步里,记者逐个解构,得到了一个新的名词——特战之躯。
——题记
“他就是甘文涛!?”即便与甘文涛面对面相见,也很难相信他13年的军旅生涯走到哪响到哪,若要说出一个第一印象的话,金庸先生描写独孤求败玄铁剑时的八个字可能真正适合:“大巧不工,重剑无锋。”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位一脸清秀、身材“苗条”,甚至略显腼腆的青年,当然是功勋显赫的特战队员,服役十三载,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征战国际赛场、武警部队、总队比武场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过请记住一位西方学者深刻的话语:现实的功绩与荣耀,往往是对生命历程的简化。
那晚,记者与甘文涛敞开心扉作竟夜之谈。夜鸟啾啾, 蝉鸣声声,微风乍起,吹掉了营区正在绽放的红牡丹,揭开的是已深藏在甘文涛十三载春秋间的千回百转的人生记忆。或许,记者未能真正破解到他的生命密码,却憬悟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那一句足以评价他特战生涯的名言——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眼神
人们常说,眼睛是会说话的。这其实在心理学上已经得到了验证,研究发现,眼睛是大脑的延伸,情绪稳定性较高的人,眼神更容易暴露个人特质,展现性格。
所以一般形容军人眼神时,多是凌厉、冷酷、杀气一类的硬派词语,但在甘文涛那一双黑眼珠中,记者还看到了一束时刻闪烁着的光芒,也正是这束光芒,一直照耀着他从军的初心,从未蒙尘。
眼里有光,这无疑是对一个人良纯性格较高的评价。甘文涛眼中的光,蕴含着对军旅生涯的憧憬和向往,所以他才能坚定初心,披荆斩棘。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2007年,就读大一的甘文涛收到了改变他一生的礼物,当时的军训教官、解放军某部转业军官王强看他训练刻苦,便送给了他一本军队《内务条令》。
当时,从小对部队充满向往的甘文涛如获至宝、双眼放光,空闲时候,他便开始研究学习,等到了大二时,甘文涛因为军事技能突出,作为学校军训教官第一次穿上了迷彩服,可当他站在队列面前时,还是忍不住自嘲:“‘假的’没意思,一定要穿上真的才巴适。”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当兵就是做对的事情。”2008年,经历“5·12”汶川大地震后,18岁的甘文涛报国之心更切,尽管学校校长多次挽留,希望他将来能在学校工作,但入伍参军已经成为了他势在必行的志向,那年冬天,甘文涛通过政审体检,正式加入了火热的军营。
入伍后,甘文涛服役于阿坝支队,藏区高原两年的摔打,练就了他坚实的军事基础和坚韧的意志品质。但实事求是的说,这时候他的梦想仍是争取留队转士官,并未产生当特战队员的想法。他说,当兵就是梦想,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一定会把兵当好。
2011年,21岁的甘文涛成功选改为下士,因为家中父母身体不适,为便于照顾家庭调到了乐山支队,并在当年成功考取杭州士官学校后勤管理专业,成为了一名预备司务长。故事延续到现在,甘文涛与大多数人的轨迹差别并不是很大,下一步或许就是顺利走向“轻松”的后勤岗位,然后安安心心的为一个中队官兵搞好服务。
这似乎也是命运对甘文涛的一次检验,军旅生涯的十字路口摆在了眼前。不过,自律的他即使在士官学校学习期间,也并未落下半点军事训练,不管别人如何休闲娱乐,甚至找出多种理由宽慰自己,但甘文涛始终有着自己不可暨越的尺度,并在学校组织的军事体育比武中夺得了头筹。他说,眼中的光没有灭,当初的梦想没有丢,当兵就是要当能打仗的兵。
2012年,从士官学校回到中队,甘文涛凭着前期打下的基础,代表支队参加总队反恐比武,取得了个人全能第五的好成绩;2013年,在支队反恐比武中取得个人全能第一。从此,甘文涛的名字在乐山支队“一炮而红”,真正属于甘文涛的军旅篇章也就此拉开序幕。排长黎云飞说:“甘文涛从来都不是最有天赋的,但却一直都是最有韧性的特战队员。”
甘文涛眼中的光,还深藏着他对部队的忠诚和信仰,所以,13载青春无怨无悔,尽情绽放。
“眼神很好,打枪很准!”这是身边战友对甘文涛一致的评价。特战中队组织快速射击,这个课目要求特战队员在5秒内要打出10发子弹,通过完成射击的时间和弹着点的集中程度来判断队员的射击水平。甘文涛能够做到在手枪没有上膛的情况下,3.8秒内超额完成15发子弹的瞄准和击发。
马克思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从后勤士官到特战队员,尽管行道迟迟,但甘文涛终于寻到了自己的路。他说:一定要让每一次击发都有意义,每一颗子弹都有价值。
“说白了,当特战队员就是要玩命!”回忆起最初走上特战的日子,甘文涛的心里充满了不为人知的酸楚。
2013年,支队开始选拔备战“约旦”比武的特战队员,最初,作为后勤专业出身的甘文涛并未被考虑在第一梯队,在第一轮筛选结束后,甘文涛自告奋勇走进了选拔队伍。
可训练时,习惯了54式手枪的他突然换成92式时,甘文涛成了“甘一发”,第一次考核排在了14名,离淘汰只差一名,身边不少关于“不自量力”“爱出风头”的话传到了甘文涛的耳朵里,荣誉感极强的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看着每个星期都在淘汰不合格的队员,甘文涛不甘认输,为了弥补差距,他每天坚持只睡4个小时,永远是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那一个,别人端枪3分钟,他就5分钟,别人吊一块砖,他就吊两块,别人休息放松,他就加操加练。
仰角射击课目是甘文涛的弱项,现场组训的参谋罗国华要求,每人每天一次射击机会,如若想要再多练一次,便要来回冲那一栋8层高的楼房10次。
“冲就冲!”训练之初,甘文涛理所当然成了这个课目垫底的人,别人一次训练不过,就因为疲惫而选择了休息,可甘文涛硬是为了加练而甘愿受罚。
“今天比昨天好,这就是希望。”那段时间,甘文涛数不清自己冲了多少趟楼房,但就在这样的拼搏下,在最终的考核成绩中,除了第一次的14名,甘文涛其余几次的考核成绩均排在了前三。
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接受被毁灭的事实,却无法接受被打败的事实。起初并不优秀的甘文涛正是凭着这样一份坚定和勇毅,打破了所有人的质疑,取得了征战约旦的入场券。
当然,甘文涛的眼中,也盛满过巨大压力过后泛起的涟漪泪光。但他心里一直告诫自己,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017年7月,才从警官学院毕业的甘文涛就接到任务,带领支队特战队员备战总队特战分队干部骨干专业比武。
9月25日,全总队200余名特战尖兵齐聚峨眉山,展开突击、侦察、排爆等五个专业17个课目的巅峰对决。
夜间战术射击是此次比武的最后一个科目,甘文涛带领的小队已经落后第一名4分,这一课目要求特战队员迅速转换姿势、瞄准目标、完成击发,想要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就必须有丰富的射击经验和足够的目标辨别能力。
原先这一课目是由另外一名士官担负,可在上一场比试中,士官脚踝扭伤无法参赛,甘文涛临时扛起大旗。
“身边所有的队员都满身是伤了,若是自己有半点失误,那将怎么面对他们?”第一次带队比武的甘文涛看着身边战友们期望的眼神,再想到每个人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痕,如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比武现场,当甘文涛按要求赶至指定地域后,现场环境让他措手不及,射击战术板由以往的9孔变成了5孔,仅有的战术照明灯几乎看不清远处的靶子,脚下泥泞的地面更是雪上加霜。时间就是特战队员的生命,顾不得那么多,他迅速调整状态,站姿、跪姿、卧姿、据枪、瞄准、击发,一气呵成。
“1号射手用时14秒54,命中10发。”对讲机中传来裁判员的声音,甘文涛长长嘘了一口气。这一次比武,他最终不负众望,取得了含金量最高的指挥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带领的小队也将冠军的奖杯收入囊中。可当带队的参谋长走到近前时,甘文涛却毫无预兆的像个孩子一般大哭了起来,这是甘文涛军旅生涯第一次流泪,也是唯一一次流泪,他知道,经此一役,自己又有了新的成长。
拳头
甘文涛有一个招牌动作,说话时总喜欢在胸前举起一个紧握的拳头。他笑着向记者解释:拳头代表力量,特战队员就要当拳头。
无疑,甘文涛的拳头是很有力量的。2012年,参与乐山市“猎鲨”抓捕行动,成功抓获持枪犯罪嫌疑人1名;2014年,参加乐山社会综合治理行动,协助公安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40余人;连续在2017、2018年总队特战分队专业干部骨干比武中取得个人全能第一;3次被总队评为“百名优秀官兵”“十大‘四有’革命军人标兵”,被总队评为军事训练“百名尖子”“军事训练标兵”“极限训练勇士”……
十指成拳,背后有着数不清的锤炼。
采访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记者发现甘文涛左手虎口竟然会反光,中队的官兵们说,那是已经被手枪盘“圆润”了。
为了证明这个事实,官兵们找出了一个甘文涛训练的视频:虎口因为快速拔枪时扯下了一层皮,血!滴滴答答直顺着握枪的手掌往下流,枪口上端着竖立起的4枚弹壳纹丝不动,甘文涛就这样据枪坚持了3 分钟。
“那是钻心的痛,但钢就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甘文涛说,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常见,但他从小就喜欢看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面的王团长有句台词,一直激励着他在部队的成长:“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做到”。你只有做到,才能得到。
这里还有一个令甘文涛刻骨铭心的故事。
“呼出的气凝在枪托上,十根指头冻得无法弯曲,真正是用汗水浇灌它的成长。”2014年春节,多年未见飘雪的成都突降大雪。甘文涛与队员们在机动一支队集中备战第六届国际特种兵“勇士竞赛”,因为过年的原因,往日热闹的射击场上已经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雾凇。
甘文涛没有去跟战友们感受节日的喜庆,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训练水平,他独自带着训练胶枪矗立在寒风中,枪口坠着装满热水的水壶,冰冷的枪身贴在脸上,呼出的热气化作雾水一滴滴的滴落在迷彩服衣领,僵硬的手指一次又一次的做着射击预习。
“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偿还。”漫天风霜,遍地孤独。但那一刻的甘文涛是坚强的,他双手始终紧紧把握着那一支黑色的训练枪,就像把握住了自己整个的军旅生涯,那几天,他的训练都是直到手指发青、关节僵硬到没法继续,才肯回到班上休息。
就在那段时间,为了克服左手射击不稳的弱点,甘文涛开始用左手吃饭、左手刷牙、左手系鞋带、左手负重练射击……以致如今,甘文涛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左手生活,而在训练场上,他的左右手互换射击均已经达到了优秀水平。
甘文涛的拳头,同时还很有魔力。在他这个拳头的凝聚下,将特战中队的一个个小老虎团结成了一个大家庭。
毋庸置疑,这个过程同样是充满曲折的。
2020年,中队参加总队特战骨干比武失利,这无疑给甘文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能力不足、方法不对、不善管理、不会带队伍……
马克思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有个成语叫作“攥指成拳”,这时候,甘文涛彻底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意识到了自己职责的转变,他始终深信一个道理,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改变,势在必行。
今年初春的峨眉山脚,寒风刺骨。作为三江汇流的乐山地区,每年6月几乎都会出现洪涝灾害。为进一步提升官兵的应急救援能力,中队决定将游泳训练课目提前展开,抓好汛期备战。
“我先下水!”站在教导队的泳池前,官兵们被冻得瑟瑟发抖,甘文涛扬起他标志性的拳头,噗通一声,便第一个跳进了泳池当中。
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
这样的行动,无疑是最能给岸上的官兵直接的心灵震撼的,大家见状,也就纷纷跳进了刺骨的泳池当中。如今,中队官兵已经完全掌握了游泳技能,并且无一人伤风感冒。
而在中队,甘文涛还潜心钻研训练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将自己的实战经验和心得体会融入到教学当中,自己也从“全能枪王”成功转型成为了“金牌教练”。
“三弹一孔”是甘文涛自创的提高射手射击稳定性和精准度的一个基础课目,指的是在5米距离上,利用手枪瞄准射击,要求三颗子弹从同一个单孔里穿过,这个课目也成为了检验特战队员射击技能是否扎实的一块“试金石”。
不论是本能反应射击、利用战术板射击,还是多姿态变换射击和步手枪转换射击,甘文涛都能根据课目特点灵活应对,并总结出一套高效实用的射击方法。白天在训练场上跟训指导,查摆训练中战士们的存在问题和的孤僻动作,晚上进行教案的编写整理,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
如今,甘文涛说,作为特战中队中队长,他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中队战士拿着靶纸找到他说:“队长,我合格了!”
同样,甘文涛的拳头也是充满温度的。
2013年4月20号,雅安芦山突发7.0级大地震,乐山支队作为一线救援部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甘文涛随中队官兵一同前往。
“快快!冲过去……”一路上,余震频发,滚石不断,在即将抵达宝兴县城的一段公路上,山体垮塌阻断了公路,为了能够早一分钟进入灾区,官兵们弃了车往灾区狂奔。
途中,一名急忙赶赴灾区报道的地方记者摔倒在了路边,山上滚石不断,路边河水湍急,正在赶路的甘文涛见状,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手,拉起他就往前跑,度过危险后,甘文涛伸出自己的拳头与那名记者的拳头撞在一起,并鼓励他一同加油,这让其倍感温暖的同时也深受感动:“我从没想过一个拳头,竟然也能那么有温度!”
今年4月29日,一辆满载河沙的拖挂货车在行驶至乐山市峨边县五度镇龚电大桥时,突发刹车失灵,与桥头停靠的另一辆货车相撞,发出一声巨响。
“迅速止血包扎,先抢救伤员!”正在附近开展重难点科目巡回教学的甘文涛赶到现场后发现,撞击车辆严重损毁,车门变形无法打开,驾驶员被困车内,并且大腿部血流不断,情况十分危急。
“我们是武警!相信我们,不能睡!”为了让伤者保持清醒,甘文涛一边指挥卫生员对其止血包扎,一边用自己的拳头捶在钢铁的车轮毂上,并第一时间让官兵找来破拆装备,对伤者进行了转移。
甘文涛对此的解读是:你经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生命……
脚步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跑!不要担心别人的眼光,只有忘记过去,才能真正跑起来。”当兵入伍13年,4300多个日日夜夜,甘文涛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他说: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从乐山走向成都,从成都走向北京,再从北京走向约旦,甘文涛一步步逐梦,一步步圆梦,一路途经的风景见证着他的成长与蜕变。甘文涛认为,青春就应该保持冲锋的姿态。
“五公里武装越野目前最快19分30秒。”跑得快是甘文涛成名的一个重要标签。今年31岁的他在中队武装越野依旧遥遥领先则是因为,他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身边的战友,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2012年从士官学院毕业到2014年征战约旦比武场,甘文涛仅花了2年时间。
2014年5月,作为“蜀剑”突击队队员的甘文涛与战友一道前往约旦阿卜杜拉国王训练中心,代表中国武警参加第六届国际特种兵“勇士竞赛”,与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18各国家、33支代表队、231名特战精英激烈角逐。
在最后“国王的挑战”科目中,左膝半月板损伤的甘文涛,在高强度体能下苦苦支撑,有的队员劝他:“不行就让其他队员替你上吧,不必勉强,搞不好还拖累了大家。”
“死也死在冲锋的战场上。”倔强的甘文涛咬着牙,心里暗暗发狠。可狠话是撂下了,但是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在甘文涛心中却没因此少掉半分,他面前能走的只有一条路:打赢。
夏季的约旦,骄阳似火。在赛场前,甘文涛一遍又一遍地默背着比赛规则,生怕由于失误被扣任何一点点的分,精力集中的他汗水铺满脸颊,在黝黑的皮肤上显得晶莹剔透。
比赛开始,甘文涛迎着烈日上阵,腰板挺得笔直。爬高墙、越独木桥、过低桩网、踩轮胎,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随后奔袭到60度斜角山腰,对未知距离6个目标进行射击,来不及喘气,左腿已经微瘸的他又赶赴200米外的手枪靶场,对25米内25个钢板靶进行射击,就在准备射击时,突然闪现的人质目标吓得甘文涛不轻,赛前可没说会有这样的情况呀?面对突发情况,甘文涛来不及思考,迅速冷静下来,电光火石间完成了此项射击任务。
可是比赛并未结束,“100米外对位置距离目标进行射击!”,裁判的声音传来,甘文涛强忍剧痛奔赴100米射击位置,压制住自己胸口拉风箱一般的急喘,据枪、瞄准、射击,枪枪命中目标、弹无虚发。甘文涛的拼命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叫好,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拼命,甘文涛所在队伍成功斩获了团体亚军的好成绩。
与甘文涛相熟的机动大队代理大队长任树军说,他不止懂得快跑,而且善于长跑,坚定了目标后,就再也没有过一次偏移,就像他进入特战队伍后,就再也没有想过离开。
“你到地方,一定第一个接收你,第一时间解决好待遇问题。”这是甘文涛从“约旦”比武回到地方后,时任乐山市委书记童光明第一时间抛出的橄榄枝。
同样在今年3月,在乐山支队与乐山市公安局开展联合演练时,市公安局副局长何勇再次点名甘文涛,直言希望他早日回到地方,争取更大的发展。
任树军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地方政府、公安部门,企事业单位无数次向甘文涛抛出橄榄枝,但甘文涛始终都是一个简单的回答:还是喜欢部队,渴望留在部队。
“又不是当啥大官,还把自己身体练坏了,你图个啥?”2018年,在生活重压下,父亲身患癌症,本就不富庶的家庭如雨打浮萍,加上妻子工作繁忙,孩子年幼无人照料的“拦路虎”几乎将甘文涛击垮,那时候,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在劝甘文涛回到地方,更好地陪伴家人。
“选择了特战,就意味着牺牲,为此,我早就做好了准备!”即便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些年来,甘文涛为了备战各类集训比武,依旧3次推迟婚期,9次放弃休假,一心将自己扑在了训练场上。
此刻,肯定会有不理解的人指责: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又没到国破家亡的程度,何必去做一些“无谓”的牺牲?
“信念这玩意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但在甘文涛的心里,穿军装的梦从未变更,他从不害怕别人对他的嘲笑和不理解,他坚信: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坚定而为信念。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里有这样一句话,对时间的慷慨,就等于慢性自杀,这在甘文涛的军旅生涯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一路走来,尽管都在冲刺,但他从未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有过半点骄傲,每一步都踏得既实又稳。
从小队长李振动那里,记者还得知了一个秘密,甘文涛有一套自己的“兵书”,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发现。
特别是当记者带着好奇翻开那些“兵书”时,种类之多,笔记之全,足以让每一个陌生的人惊讶:有新兵时当电影放映员的笔记、有士官学院后勤管理专业的资料、有当班长时感悟到的心得,也有每一次备战比武后总结留下的经验。
这无疑是一座宝库,也正是这些零零碎碎的笔记,完整的勾勒出了甘文涛整个的军旅人生。
如今,特战中队官兵脚踝和膝盖的受伤率已经不到5%,大家都说归功于甘文涛的“兵书”里。为了让大家不走自己走过的一些弯路,甘文涛每天都会利用手机上健身APP和专门搜索收藏的训练视频,科学组织官兵训练、放松。甘文涛说,希望中队的战友,都能更好地跑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明天。
夜色阑干,微风吹过静谧的树林,几只晚归的鸟儿扑腾着翅膀搅动思绪,看着窗外远处的灯火,甘文涛无比坚定地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姜永安 洪福乐 吕俊飞)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