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高玉华:大山兵王 老兵
开篇语: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今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是全军部队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他们把忠诚书写在三尺讲台、雪域高原、大洋深处、万米高空……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在建党百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12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真切体会人民军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深入了解全军官兵听党指挥、奋斗强军的昂扬风貌!学习先进事迹,感受榜样力量,向“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致敬!
高玉华,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一中队四队技师。男,汉族,1972年7月出生,1990年3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该同志扎根国防工程维护管理岗位30多年,参与国防工程施工数十次,精通50余种装备操作维修,参与编纂专业教材10本,总结“耳听判断油机故障”等机械设备维修经验10余条,探索快速抢修方法30余种,培养专业技术骨干500余名。
荣誉见证:
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2次
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
2021年7月31日,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授予其“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荣誉称号
第一次看高玉华拆组柴油机的人,往往看一会儿就会流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一台柴油机几千个零件在他手里似乎都拥有自己的“姓名”,即使是外形相似的螺丝、密封环,他都能准确地记住它们原本的位置,并且熟练地进行拆卸和组装,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
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一中队四队技师高玉华在部队里是个“名人”,从军32年,靠着一手精湛的机械修理手艺赢得了“兵王”的称号——他精通50余种装备的操作维修,发明了气门拆卸工具、汽缸套安装专用工具等20余件(套),总结“耳听判断油机故障”等机械设备维修经验10余条……不久前,他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评为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之一。
高玉华为人随和,1米75的个头,皮肤黝黑。最引人注意的是他身上的味道,经年累月的机械修理,让他身上总有股淡淡的柴油味儿,“洗几遍澡也去不掉,手上的油垢用刷子都刷不干净”。每次修理完机械,到吃饭时,他都会有意避开战友,独自找一个角落,“怕影响他们的食欲”。
高玉华早已习惯了与油垢相处的日子,“干修理的,这些是避免不了的”。大型机械的修理往往耗时长,他有时一天都会泡在油和水里,“衣服被浸透,解放鞋像船一样是常事”。他最怕的是在修理时不小心划破手,油会顺着伤口流进去,又疼又难清理。
32年来,他几乎天天都在和各种机械打交道,他试图去了解这些机械身上每个零件的作用。遇到修理难题时,他会跑各种修理厂,向老师傅请教,找各种相关的书看,再找机械一遍遍试验。他对柴油机的零部件如数家珍,不同的部件需要用不同的力度安装,否则就容易损毁。
凭借高超的维修技术,高玉华这些年可没少给部队省钱,变废为宝那是常有的事儿。机械装备更新换代快,无论是报废的还是损坏的,高玉华都变着法地让这些装备重新焕发生机,有的成为了他的教学工具,有的零部件拆卸后组装到别处。
慢慢地,他把自己修理机械的这些经验和技巧汇编成册,传授给战友们,也发明了一些工具来提高机械维修拆解的效率。针对单位机械型号老、故障多的特点,他坚持每年对机械设备进行一次普遍“巡诊”,平均每年维修机械60余台次,每年为部队节约经费300多万元。
“一件件装备就像一位位投身国防建设的老兵,无论放到哪,都有战斗力。”高玉华的这句话何尝不是在总结自己。比起刚起步的艰难,如今的高玉华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在信息化转型浪潮下,惟创新者强。但在高玉华看来,自己只是熟能生巧而已。
单位有台“主战”柴油机,光各种零部件就有近万个,每次检修时,高玉华都要带着一个班先把柴油机拆卸开来,再查上四五天。不仅浪费时间,还影响设备寿命。
如果能给柴油机从“大手术”变成“微创手术”,这些问题岂不迎刃而解?在专业上急脾气的高玉华可等不得,网上查资料、现地请师傅,终于琢磨出了一套“耳听辨故障”的办法——“呜呜呜”,油路堵,“咕咕咕”,齿轮杵……他还把医用听诊器进行了改造,使得操作手在听故障时更加真切。
针对柴油机拆卸安装耗时长、零部件损耗严重等问题,高玉华还研究发明了20余种器材。在他看来,真要打起仗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拆卸效率,还容易造成零件的短缺,大意不得!
一名工匠人,是不允许自己停下学习的脚步的。“我是普通一兵,能完成好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就证明我对部队还是有用的。”高玉华说。
当年初入大山,高玉华还是觉得多少有些落差。闭塞无人,衣服半个月也晾不干,没有信号但也没有外界干扰。渐渐地,高玉华爱上了这个纯粹的环境,一头扎进了专业理论的海洋,并学会了享受这份孤寂。
“山里肃静。”高玉华说。他待过最偏僻的山沟,要拐上180多个弯出山,才能看见村镇上空的炊烟。无论山上山下,他的日常作息始终规律:早起锻炼、白天工作、夜间学习。
2000年,单位推荐高玉华为提干对象,体检、填表等各项手续都已完成,但谁都没想到,当年出台了新的提干规定,28岁的高玉华最终因超龄落选。不甘、委屈、气馁……那天,高玉华好好地哭了一场。不是没闪过就此离开的念头,可十年的军旅情怎能说舍就舍呢?过往的日子像过电影一样不停在脑海中闪现——
高玉华出生在河南驻马店的小村庄中,是家里6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从小就知道在田地里劳作是什么滋味。在高玉华的印象中,父亲也是个寡言的人,只知道白天黑夜地干活。父亲觉得长大了的高玉华能开台拖拉机搞搞运输就很好了。但按照母亲的想法,儿子最好还是去部队锻炼锻炼。
离家去军营的那天,母亲塞给了高玉华5元钱,姐夫给他买了两瓶健力宝,这是家人全部的物质表达。车子开动了,高玉华却不敢回头,就要成为军中男子汉了,他不允许自己掉泪。
自那以后,小时候贪玩的他像变了一个人,“可能是遗传自父亲的踏实能干的品质被彻底激发”。在新兵连由于表现突出,仅有的3个学习机械修理的名额中有一个就是高玉华的。
刚到部队,高玉华对好兵的概念还不是特别清晰,但他知道学历是自己的短板,要尽一切所能多学多掌握,这样才不会辜负自己和家人。参加原军区机械修理培训,他创造了军区技工大队历史上的三项纪录:第一个全优的新学员、第一个当年就熟练维修四种机械的学员、第一个被要求留下做教员的战士。
由机械入门,到精通各个专业,高玉华自己闯出了一条路。
一次,一辆进口推土机“闹了脾气”,单位赶忙联系地方维修师傅。学习的机会来了!从没摆弄过进口设备的高玉华,站在旁边认真观察,详细记下每个零件的拆卸程序和位置。五天内,维修师傅把设备拆装了三遍,可还是不见起色,刚刚“偷师学艺”入门的高玉华决定试试。
整整三天,双手因长期浸泡燃油痛如针扎,高玉华最终找到了症结所在,“是积炭过多致使柴油燃烧不完全,设备保护程序启动导致停机。”经过彻底清洗处理,设备能正常启动了,故障紧急抢修顺利完成。
还有一次,地方上的设备出了问题,他们请来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师傅,或许是方法有些传统,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后来他们找到了已经小有名气的高玉华,故障得以排除。而老师傅在自己身旁学记数据的样子也感动了高玉华,“真的是学无止境啊!”
从学员到师傅,他完成了第一次转型。
提干失败这个插曲并没留给高玉华多少时间用来失望,毕竟装备“兄弟们”还在等着他,毕竟一名战士的军旅路或许也可以走得很远。
真正让高玉华名声大噪的,是那次比武。
2012年,原军区级综合性大比武如约而至,这次高玉华志在必得。12年前在四百米障碍中因为脚扭伤他只获得了总成绩第二名。
赛前的两个月集训,高玉华又对自己发狠了。每天五点起来背理论,白天练实操和体能,晚上坐着马扎在走廊背题至深夜。难啃的骨头还属电脑编程,从“一指禅”起步,练打字、学课件、找名师,直至运指如飞。这种忘我的状态,让大家既佩服又心疼。
站上赛场,身旁的选手们平均年龄仅二十出头,而那一年高玉华已经40岁了。重装五公里越野,身背25公斤装具的高玉华第一个冲过终点,成绩比第二名足足快了一分多钟。接下来,专业理论考试第一、第一个将大型柴油机分解完成、第一个成功启动故障柴油机……站上冠军领奖台,40岁的高玉华笑得像个少年。
巧的是,颁奖的领导还是12年前那位,他再次握着高玉华那双粗糙的手,不禁慨叹:“你真是部队转型发展的见证和楷模!”
那以后,高玉华彻底火了,登门学艺的战友们络绎不绝。2012年,“高玉华工作室”被特批设立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创新孵化器”,“再难的难题,多几个脑袋凑在这儿一琢磨,就有了眉目。”
专业切磋可不局限在这一方空间,一条“大型机械故障诊断热线”让高玉华又多了个身份——高医生。千里之外的战友给高班长打个电话就可获得技术支持,全军各个单位的许多人都成了高玉华素未谋面的“老战友”。
时间是个无声的审判官,长久的努力与付出都会被刻在时光里。高玉华对“名”有自己的看法:“名”字一“夕”添一“口”,意思是,名气都是挂在嘴上的,一朝一夕都可能变成浮云,老老实实当个好兵才是真。
今年50岁的高玉华,已将生命的五分之三献给了部队。今年,高玉华第二次向组织递交了延期服役申请书。他说,“只要组织不撵我,我愿意干一辈子。”
延期服役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正好相反,一身技术绝活的高玉华是不少地方修理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临近退休前,曾有企业老板放话,只要高玉华点头,愿意跟他一起合伙开一家汽车修理厂,不仅不要他出一分钱,“一年保底工资是部队的5倍”。
对此,高玉华一笑了之。
2019年年底,高玉华第一次面临延期服役,妻子杨军华正住院准备接受手术。可就在这时,单位柴油机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维修技师们使出浑身解数依然没有排除故障,单位通知他当天赶赴现场“灭火”。一边是需要照顾的爱人,一边是部队紧急任务需要执行,高玉华抉择再三,还是在跟妻子说明情况后,踏上返回军营的列车。鏖战一个通宵,柴油机重新焕发活力,高玉华也收到了妻子发来的手机短信:“玉华,手术成功,别为我担心!”
这一刻,高玉华内心既愧疚又欣慰。
由于部队的特殊性,高玉华常年在深山里工作,妻子杨军华和他从1998年结婚至今,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年。儿子刚出生时,高玉华见过他一面,等第二次再见时,儿子已经两岁多了。
杨军华回忆,有一年,适逢中秋节丈夫休假,一家三口第一次一起过节。刚坐下准备吃饭,丈夫就接到单位的电话,说设备故障需要他返队,但也没有明确设定时间。妻子想让他吃完饭再去,但高玉华“就是吃不下”,于是,他当即就起程赶回了单位。
2020年11月,单位面临调整改革,单位领导找到已经延期服役一年的高玉华:“老高,马上面临退休了,单位尊重你的个人意愿。但你作为单位的技术尖子,熟练掌握十余种专业技能,单位这些年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你的辛勤付出,我们还是希望你再留几年。”
一口答应的高玉华晚上给妻子打电话时,吞吞吐吐地说起这件事。善解人意的杨军华告诉他:“我支持你,你更大的责任在部队。”后来,有人问杨军华为什么?她笑着说:“老高是部队的,之后才是我们家的。”
唯一让杨军华挂念的,就是丈夫的身体状况。“10年前,医生就说他腰椎间盘突出很严重,建议尽快手术,但他不肯。”
得知诊断结果的高玉华回到连队后,依然像往常一样搬汽缸盖、扛风管、拉钢绳,对腰伤绝口不提,拼起命来就像一块不知疼的石头。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93个,30米*2折返跑18秒1,高玉华以总成绩486分达到军事体育特二级标准。
高玉华觉得体能就是战场的入场券,体能练不好,打仗就是空谈。
单位常年任务缠身,这个月在东边山里,下个月就去了西边沟里,有时深山老林里也不具备训练条件,看到战友们的体能水平因常年四处施工有所下降,老高坐不住了。废弃水管变龙门架子和双杠,边角料焊成的铁疙瘩当哑铃和杠铃……高玉华愣是搞出了个“健身房”。
现在,高玉华还会六点就起床跑步,再和大家一起出早操;洗漱完毕后,他会最后一个走,对卫生间秩序进行“收尾”工作;战友晾的衣服掉了,他会一一捡起再细心晾好。
老班长平易近人,战友们有什么心事也爱跟他聊一聊。有人说徒弟们有好多都提了干,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高班长真是可惜了。但他觉得,自己凭借着技术和为人换来了别人的尊崇和组织的认可,人生好像本就不该有第二种选择,一切都值了。
父亲保家卫国,高玉华19岁的儿子高驰乘也走入了警校。在南方闷热的天气中警训,高驰乘尝到了汗水迷眼之苦,也越来越体会到想在一个领域中做到拔尖到底有多难。“做事一定要脚踏实地,哪怕看不到希望也要做好,这样才有得到的可能”,尽管从小对于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但高驰乘很佩服他。
一名战士的舞台到底有多大?高玉华给出了回答。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化,士官的路定会更宽广。
明年高玉华就入党整30年了,“一百年,我党经历了各种苦难,我们更要珍惜现在,全身心投入工作”,高玉华说,我军装备设施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自己还要加快学习的步伐。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这是高玉华曾经发的一条朋友圈,这八个字既是对他32年军旅生涯的生动诠释,也道出了兵王铸就传奇的奥秘。
日月既往,回首32年,高玉华看见了踏入军营稚气未脱的自己、扎在油堆里花脸的自己、胸前挂满奖章浅笑的自己……当然,未来,他还会望见无数的高玉华,奔向各方军营、走上强军战位……
来源:新华社、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湖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综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