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部队永向前】进藏先遣英雄连:敢打头阵
开篇语:战旗所指,军心所向。奋进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习主席向全党发出号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凝视鲜红的旗帜,回首辉煌的历史,缅怀英雄的故事,我们心中升腾着信仰的万丈光芒。战旗在,方向就在,精神就在:这是人民军队出发的原点、前行的路标。
一面面鲜红的战旗,在战火洗礼中傲然挺立,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高高飘扬。和平年代,一代代英雄的传人,用行动谱写着时代的英雄赞歌;强军新征程上,战旗还是当年那样红。
旌旗奋,风雷动。战旗的传人接过英雄的接力棒,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在鲜红旗帜引领下,行走在党的领袖、军队统帅关注的目光里,奋进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途上,一代代英雄传人高擎战旗踏歌而行,人民军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英雄部队“进藏先遣英雄连”。 图源:国防在线客户端
1950年,136名官兵组成先遣连,在党代表李狄三的带领下,从新疆于田县出发,怀揣“和平解放阿里”的使命,挺进西藏。他们骑着骡马翻雪山、越达坂,历经生死考验,将五星红旗插上藏北高原,建起新中国在阿里的第一座军营。在高寒缺氧、补给断绝的极端环境中,连队孤军奋战1年零3天,包括李狄三在内的63名官兵牺牲。
先遣连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支进入西藏的部队,像一把钢刀扎进了雪域高原,对西藏各界带来震撼性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为表彰先遣连的功绩,西北军区于1951年1月30日发布命令,授予该连“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称号,并为全连每名官兵记大功一次。为一个建制连队每人记大功,自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组建自己的军队以来仅此一例。
70多年来,“进藏先遣英雄连”编制变了一次又一次,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敢于牺牲、敢打头阵”的精神底色没有变。今天的“进藏先遣英雄连”作为南疆军区某合成团合成一营装甲步兵一连,从“先遣骑兵”成功转型为“合成精兵”,官兵在雪域高原刻苦锤炼打赢硬功,践行英雄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奋力冲锋在前,以新本领、新作为肩负起强军新征程上的新使命!
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进藏部队
1950年8月,先遣连进入昆仑山区。(进藏先遣英雄连史馆供图)图源:中国军网
1950年夏季,为配合西南军区尽快解放西藏,依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精神,西北军区决定从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第一团抽调官兵组成“进藏先遣连”。全连共计136人,由汉、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7个民族组成,在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的带领下,从新疆于田县出发,挺进西藏阿里地区。
入藏路上,严酷的考验接踵而至,冰雹伴着风雪席卷而来,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很多官兵患了雪盲症,睁不开眼睛,只得靠拽着马和牦牛的尾巴艰难行军。
当连队到达新疆与西藏交界处的界山达坂,这里的海拔高度超过五千米,连队人困马乏、筋疲力尽,不少官兵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关键时刻,连队24名党员站了出来。他们在自身患病的情况下,一人负责一个重病号,艰难地翻过了界山达坂。时任党代表李狄三说:“共产党员就是在党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的人。”
翻过界山达坂,连队官兵跋涉1300多里,到达藏北阿里境内,并在阿里改则地区的两水泉建立了第一个转运留守据点。
图源:国防在线客户端
从新疆于田到西藏阿里,在最顺利的情况下,驮运队往返一次也要45天。入冬后,补给物资运送更加困难,驮运队的牲口在沿途出现大量死亡,运到阿里的给养和物资不足所需的十分之一。12月份开始,先遣连的官兵开始靠吃马料度日,后来连马料都没了,大家就只能吃没盐的肉干充饥。
为了解放西藏的大局,先遣连开始了顽强的自救运动。没有住的地方,全连官兵就在冰天雪地里筑地窝子。气温零下40℃,一镐下去,地上只有一个白点,许多人虎口震破,鲜血染红镐柄,一天也挖不出一筐土。于是,他们用钢钎撬,用牛角铲,一层层剥、一间间垒……终于,亘古荒原上,先遣连建起了新中国在阿里的第一座军营。
“头痛心口痛、头部肿胀、眼肿嘴肿、脸部起水泡脱皮,恶心不能吃东西是普遍现象……”长期生活战斗在高寒缺氧的藏北地区,连队很多官兵患上了严重的高原病,而在那个年代,人们对这种疾病还没有完整的认识,只将其视为一种瘴气中毒。
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子是连队最强壮的战士,曾在与阿里噶本政府的比武中力断强弓震慑敌胆,他连续奔波为缺乏给养的连队捕猎,最终因高原病倒在了途中。1951年1月7日,巴利祥子因病牺牲,成为连队第一个献身藏北高原的战士。临终前,他对副连长彭青云说:“我不想死,阿里还没有解放,党交给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不甘心啊!”
共产党员曹家喜临终前把身上仅有的4块银圆掏出来交了党费;党员赵玉海去世前一天,还哭着请求参加训练,他说:“让我参加训练吧,万一有情况,我不能冲锋、不能投弹,可只要爬到战壕我就可以打枪……”直到牺牲时,赵玉海手指还扣在扳机上。
先遣连出发时,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王震托人送来4支盘尼西林(青霉素),这种如今再普通不过的药物,在当时却是先遣连的救命药。李狄三生命垂危之际,党支部决定使用一支盘尼西林,却被他拒绝了:“我已经不行了,把药留给其他战士……”
图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1951年春节前,连队几乎每天都有人去世,最多时,连队一天为战友举行了11场葬礼。死亡时时威胁着官兵的生命,却动摇不了先遣连坚守阿里的信念:“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枪就不能离身,训练就不能停止;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把五星红旗插上藏北高原!”哪怕在仅剩二十九位同志没有患病的情况下,连队仍然保持着战斗队的作风。
在历时1年多的挺进和驻守的时间里,先遣连先后有63人牺牲,都是被高原病带走了生命。为表彰先遣连的功绩,西北军区于1951年1月发布命令,授予该连“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称号,追授李狄三同志“人民功臣”荣誉称号,同时为全连每名官兵记大功一次。
这是全军唯一一支人人立大功的连队。先遣连136人,每人都获得了一枚“人民功臣”奖章。王震将军含泪起草给先遣连的请功报告。在报告中,他这样写道:“进藏先遣英雄连自进入藏北地区后,经历了长征以来最大之苦难,表现出最高的英雄主义之气概。”
“大功墙”前立新功 融入英雄精神谱系
“进藏先遣英雄连”总指挥李狄三。杨程晨 摄 图源:中新网
“挺进!挺进!挺进!
人民的队伍到藏北,
赶走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国家统一!”
“想当‘进藏先遣英雄连’的兵,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唱《挺进歌》。”晚点名、欢送老兵、进出营门、集会……只要是能唱歌的场合,总少不了《挺进歌》那激昂的旋律。当年党代表李狄三带领136名官兵挺进藏北阿里,在出发前写下了这首歌。这一首独属于先遣连的战歌,蕴藏着红色血脉代代传承的密码。
牺牲前,李狄三未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直到20年前,连队凭借李狄三的画像及老兵的有关口述,还原出他的样貌,精心制成了一尊铜质塑像。而今,这尊塑像被安放在连队的荣誉室,静静地注视着一代代的新兵战友来到这里,重温当年的战斗故事。
战士们走进荣誉室瞻仰学习先辈英雄事迹。刘越摄 图源:中新网
这是“进藏先遣英雄连”一直以来坚持的传统。新兵下连,都要跟随指导员走进连队荣誉室,而每逢老兵复退、重大任务出征,连队也都要组织全连官兵向连旗、先烈遗物庄严宣誓,讲先遣故事,当先遣传人。
荣誉室里有一面墙壁,展示着包括136个名字的“进藏先遣英雄连名录”。名录上标注的63个黑框里,正是当年牺牲的63位烈士的名字。一个个黑框,犹如一块块基石筑起一座巍峨丰碑。这面墙,被连队称为“大功墙”,连队几经转隶整编都将其保存了下来。这面写满136个名字的墙壁,是这支连队永恒的精神坐标。
多年来,每当连队战士立功或者受到上级表彰,他们都会来到“大功墙”前:演训归来,双手擎着战旗在“大功墙”前向先辈报告;获得了荣誉,把证书摆在墙边,面对“大功墙”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战士们用这种方式与连队前辈“对话”:“请先辈放心!我们无愧于‘进藏先遣英雄连’这个光荣称号。”
“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军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作为年轻一代,‘进藏先遣英雄连’的精神该怎样从我们这里传承下去?”该连第27任指导员郑凯歌总会问新兵这三个问题,他坚信:“胜利的源泉得益于持之以恒的‘英雄接力’教育。”
136个名字永载史册,“敢于牺牲、敢打头阵”的精神代代传承,正激励着年轻的战士们接力英雄,再创新功。今年初,连队荣誉室里新添了一件陈设——那是一双左脚大脚趾处烫了个大洞的胶鞋。
鞋的主人是上士储明亮。在去年底的一次武装侦察比武前,他的脚趾不慎受伤,指甲盖外翻,剧烈的疼痛折磨着他。为了如期参考,储明亮用烧红的火钳,在胶鞋上烧出一个能将受伤脚趾外露的洞,咬着牙走上了比武场。
储明亮说:“当了‘进藏先遣英雄连’的兵,就要做敢打敢拼满身英雄气的人。”最终,他在比武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双鞋也被留存下来,放进了连队荣誉室,和先辈遗留下的诸多物品一道,融入“进藏先遣英雄连”的精神谱系之中。
敢打头阵,无惧转型!“合成精兵”驰骋喀喇昆仑
在步战车掩护下,对敌阵地发起冲锋。图源:中国军网
近年来,连队先后被评为“四铁”标兵连队、基层建设标兵连,优秀基层党支部和军事训练一级连,30多名官兵在连队立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班长汤成成高擎“进藏先遣英雄连”战旗,在天安门前光荣地接受检阅。
2020年5月,“先遣连”改革整编为南疆军区某合成团合成一营装甲步兵一连。作为先遣连传人,这支连队有着更高更严的要求:需要48小时完成的任务,他们要在不到24小时内完成;需要两小时出动的,平时要按1小时训练。虽然长期在平原生活,但他们一直按照高原的条件进行抗缺氧、抗严寒训练。
数十年来,该连历经10余次改革整编,从骑兵升级成摩托化、机械化步兵,如今正向信息化合成部队加速转型。面对改革转型,连队没有丝毫退缩。“只有政治素质、军事技能等各项考核指标都在军中位于前列才能加入连队。”连长齐楠说:“进了‘进藏先遣英雄连’,必须敢于牺牲、敢打头阵。我们只有具备一流的战斗力,才对得起这一光荣称号!”
顶着黄沙训练。图源:中国军网
改编不久,连队便赴高原驻训——这对连队而言是一次检验,更是一场考试。让连队党支部欣慰的是,重走先遣路,大家只要想到当初先遣连官兵征战高原的故事,就有一股战斗豪情在胸中激荡。
昔日铁脚闯昆仑,今朝铁甲戍边关。一年多来,“进藏先遣英雄连”铆在海拔5300多米的高原腹地,开展实战化训练,在先辈战斗过的地方实现了战斗力的新跃升。
加速向信息化“合成精兵”转型,不仅是编制变动,更是从思维方式到训练模式的全方位变革。去年以来,该连主动担负某新型火器应用射击、高寒山地连进攻战斗等课目示范任务,探索出“理论先行、实装检验、联装联训、专攻精练”的新装备训练模式,一批专业精通的骨干脱颖而出,实现基础训练全课目实训、实装训练全要素展开。今年新装备专业技能等级评定考核中,全连官兵100%通过。
连队开展新装备列装后首次实弹射击训练。郝宣摄 图源:中国军网
莽莽昆仑,崎岖山路,铁甲车队快速机动。近日一场夜间战斗行动,“进藏先遣英雄连”表现出色,综合评定再次拿下全团第一。71年前,先遣连的前辈们骑着骡马翻越昆仑山,而今,年轻的战士们驾驭现代化新型战车,驰骋在喀喇昆仑高原。新装备陆续列装,专业类型大幅增加,部队战斗力建设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困难面前有先遣,先遣面前无困难!”新一代“进藏先遣英雄连”官兵继承发扬着先辈精神,党员冲锋在前,全连上下一心,直面挑战,敢于担当,磨砺打赢硬功,续写着先遣连的荣光。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军网、国防在线、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