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藏精神代代相传
■唐渝强 丁厚云 文/图
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四川乐山河边街到大邑唐场镇再到成都茶店子,从十八军子弟小学到西藏军区成都八一学校再到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校址数次迁徙,校名几经更迭,弘扬老西藏精神始终是四川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行动。

军人子女教育的创新实践
——四川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特色办学启示录
■李晓霞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马嘉隆
1.
71载风雨兼程
应运而生的“领办”
今年暑期,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副团长郑鹏海13岁的儿子郑山川转入成都七中八一学校就读。
校领导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边防军人把子女送到这里就读。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茶店子八一路22号的成都七中八一学校,前身是十八军子弟小学。1950年初,十八军按党中央指示紧锣密鼓地为进军西藏做准备。将士们即将奔赴西藏,老人和子女怎么办?十八军党委决定,在家属大队、妇女学校的基础上组建子弟小学。
71载风雨兼程,十八军子弟小学虽然几经转隶变迁,但为西藏边防军人子女教育服务的宗旨始终未变。截至目前,已经培养高原边防军人子女上万名。“边防苦,不能再苦了边防军人的子女。”2013年4月,原成都军区与成都市委、市政府共同协商,决定学校由成都七中直接整体领办,更名为成都七中八一学校。
这所由成都七中直接整体领办、军地共同打造的公办学校,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
“领办”是教育拥军的生动体现,也是军民协作的创新之举。成都七中担负这一重任后优中选优选派校长,坚持服务军队、体现军味的特色,“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得到发扬光大。
军地双方大力支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坚持“求是求新、思源致远”的办学理念,以“诚、爱、严、新”为校训,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培养优秀公民、为国家输送栋梁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对标一流名校,走高品质发展之路。
西藏军区首长机关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学校全面建设。12月1日,西藏军区领导今年第二次带队到学校调研,主持召开项目工作推进会,学校教职员工备受鼓舞。
2.
楼梯旁那架钢琴
领雁课程的“奥秘”
第三四节课的课间休息,教学楼热闹的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悦耳的钢琴声。
循声望去,只见楼梯旁的钢琴前,一名女生正专心致志地弹琴。楼梯上来来往往的师生对这一幕习以为常,没有人惊动和打扰她。
钢琴架上,音乐教研组教师留下的一张小卡片让人读懂了这一幕:“钢琴坏了脏了,我们再修再擦,请不要打扰任何一个‘贝多芬’。”这正是成都七中八一学校的办学风格: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所有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
政策优待和优势办学,体现在成都七中“领办”八一学校的全过程。2011年7月《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印发后,各地相继出台实施细则。2013年“领办”之初,校长、书记的办公室因陋就简,而“书香校园”却焕发异彩:小学部的“博雅书吧”活泼明快,中学部的“拿云书吧”简约雅致,教室旁的开放式“图书角”新鲜实用。
学校按照小规模、高品质、精品化定位精心打造领雁课程体系,围绕必修、选修两条线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以德育引领、学科奠基、自主扬长3大板块实施分类拓展、分级提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为理科特长生长远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STEAM课程进行跨学科应用与整合,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紧跟5G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步伐,借助高校资源,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子女进成都七中八一学校就读,我们当家长的很放心!”西藏边防军人由衷赞叹。“军人味·学术气”的办学特色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获颁、获评全国首批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校、全国青少年劳动教育和发明创造理事单位、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四川省百姓满意传统学校等。
3.
高中毕业年级教师
登上无名湖哨所
高原的日光、雪域的风霜,在脸上留下纵横交错的道道沟壑——他们是驻守高原哨所的边防军人。
高原边防军人与妻儿聚少离多,子女教育是最挂心的事之一。
2018年6月,成都七中八一学校组织高中毕业年级任课教师登上了无名湖哨所。教师们在座谈交流中获悉,当年十八军进军西藏途中,年龄最小的牺牲者是一位3岁的女孩——军长张国华的女儿难难。在十八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誓师大会上,张国华曾把3岁的难难抱了上来。令人心痛的是,出生时便遭遇大难——藏在老乡家马槽里与敌人刺刀擦身而过的难难,这一次却因为父亲张国华紧张筹备十八军进藏事宜,顾不上生了急病的她而不幸夭折。这成了张国华夫妇心中永远的痛。
“当年解放军进军西藏献了青春献子孙,今天我们要为边防军人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教育!”学校党委书记臧文民介绍,在无名湖哨所,教师们感动之余相互激励,表达着一个共同心愿。
行胜于言。
在成都七中八一学校,许多教师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周六上午轮流陪伴留校上自习的军人子女,下午则带他们出去转转,参观展览、看看电影、逛逛公园……高中部教师丁厚云,每天6点半准时出现在运动场陪学生晨练,晚上11点到全年级14个男生的寝室认真检查一遍,才放心回家。语文教师郑燕丽偶尔也会客串英语教师,为学生辅导。“我的孩子与这些学生年龄差不多大,就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照顾了!”她说。
如今,利用暑期组织毕业年级教师“边防行”,在成都七中八一学校已成为一个惯例。“懂得了军人的奉献,就懂得军人子女教育的重要,就知道往哪里努力。”教师们的真情告白,让许多边防军人感动不已。“子女培养后顾无忧,更坚定了我们卫国戍边的信心。”许多边防军人热情回应。
4.
军地名校的召唤
“致远楼”的荣光
2020年7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少年班“创新试点班”资格生名单一经公示,成都七中八一学校立刻沸腾了。四川全省共11人入选,他们占了2人!
其中,初中和高中都在成都七中八一学校就读的秦梓寒是西藏军人子女,他高二时参加高考以超过一本线144分的优异成绩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
20多年前,边防军人子女考上重点大学曾经作为热门新闻报道,一些军人军属看后泪光闪闪,激动不已。
如今不同了!近3年来,成都七中八一学校考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军人子女达34人,还有不少军人子女子承父业,考上了心仪已久的军中名校。
有学生家长说,这是“致远楼”的荣光。中学部教学楼名为“致远楼”,“致远”寄托着全体教职员工对每一位学生的殷殷期望。
其实,这一切更源于成都七中八一学校的一系列创新实践。
经军地各级批准,学校每年在无条件接收边防军人子女入学的基础上,招收部分地方优秀学生到校共学。这一“共学”方式既拓展生源又强化竞争,促进了军人子女与地方优秀学生在比、学、赶、超中取长补短。
该校始终注重在培养学生文理双修、德才兼备的同时,多措并举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每天1000米师生晨跑、每学期开学前两天军训、每学期一次20公里徒步长途拉练、每年一周新生军训及生存技能培训等,这也是用富有军味的方式传承军人品格,传承红色基因。”德育处教师王孙均说。
去年12月,在紧张的高考冲刺阶段,高三年级全体师生放下书本,以天地为校场,以旷野为跑道,组织了一场15公里野外拉练。学生黄娜婷在作文中感慨:“路途越是山穷水尽,我们越要势如破竹。”
为奉献者奉献
■四川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校长 张守和
成都离西藏很远,学校离边关很近。
2019年8月,当我被任命为四川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校长的时候,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生怕辜负了部队首长的嘱托和边防军人的期待。经过两年多的办学实践,我更读懂了一等功臣、卫国戍边英雄陈祥榕那句打动万千国人的心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为奉献者奉献,这是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入职后的“第一课”。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走过71年风雨历程,以一代代军人子女为纽带,始终与雪域高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边关奉献力量。做中国的理想教育,倾尽全力为军人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打造一片沃土,既是身为师者的神圣使命,更是为了让远在边关的奉献者安心坚守。
为奉献者奉献,是一种高尚的责任。没有谁生来就懂得奉献,没有谁注定会成为英雄。雪域高原的边防军人是高尚的,他们的奉献值得全社会敬重。边防军人将子女托付给我们,我们就要让奉献者放心,对每一名军人子女的全面成长负责。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军人子女经过八一学校培养塑造,不仅要有优秀的成绩,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坚毅的意志和正确的“三观”。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做好“扬长”教育,用心呵护每一名军人子女的梦想,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成长,让他们真正能笑对今后的人生。
为奉献者奉献,需要有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无论是“一碗水”的受教育者,还是“一桶水”的教育者,显然都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从事军人子女教育的人,更应该积极主动创新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成都七中八一学校积极推行的领雁课程体系,就是贯彻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启迪有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着眼军人子女群体的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少留遗憾、不留遗憾,努力让部队、社会、军人和军人家庭各方满意。
为奉献者奉献,更要有奉献者的境界和胸怀。对高原军人而言,以身许国难许卿,军人子女难免与父母聚少离多。军人子女教育从业者,除了专业技能外,更应该心怀对高原军人的尊重与理解,用真情补上军人子女成长中远离父母的情感缺位,给他们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陪伴。下一步,我们将有意识地走出去,学习借鉴一些地方军人子女食宿站、部分高校军人子女预科班的成功经验,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塑造军人子女的教育平台、服务平台和创新平台,奋力打造“军人味·学术气”特色品牌。
当学生爱上拉练
■四川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师 何国章
20公里拉练,4至5个小时完成,对学生体质和意志都是一种考验。
长途拉练是我校少年军校的特色课目,也是学校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传承老西藏精神,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意志品质和集体凝聚力,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中学部学生进行一次徒步20公里的拉练。成都周边的龙泉山、鹤鸣山、虹口、小鱼洞等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很多学生以前没有经历过如此长距离的户外徒步,第一次参加时既充满期待又有点害怕。学校在设计拉练路线时,起点和终点并不在同一个地方,一旦开始就没有回头路,这打消了个别学生当“逃兵”的想法。老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拉练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们加油鼓劲,也会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而一群人走可以走得很远。当学生在拉练中走完一条条路,翻过一座座山,也就更能体会“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拉练路线一般含有一段人迹罕至的山间小路,有时甚至要自己开路才能通过。这就需要学生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同时还要相互扶持,无形中增进了彼此友谊,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和学生们一起穿越小鱼洞后写道:“漫步幽静水杉林,洗肺健身看风景……路虽远,可挡不住我们前行的脚步;人很累,可没有人选择放弃。这是一次路途的征服,更是一次自我的超越。”
见惯了城市的人工绿植,山林中突然出现不知名目的花花草草,会带给学生们别样的惊喜。山沟里和山脊上的植物有较大差别,不同地方的岩石、土壤同样差别很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近自然的所见所闻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然,这些往往也会成为教师授课的素材。
毫无疑问,拉练拉动的是脚步,磨炼的是意志,增长的是见识,提升的是能力,锻造的是品质。
学校正在把拉练等活动纳入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奋力打造“军人味·学术气”特色品牌,努力培养体魄强健、身心和谐、气宇轩昂、英姿飒爽、腹有诗书、血性担当的国家栋梁。

第二课堂 胡第红摄

光荣时刻 李胜子摄

国防教育 李胜子摄

再攀新高 张博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