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距离2022年还有8天,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再传捷报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20 01:14
导读:椰林海风,浪奔浪涌,年终岁尾,捷报传来。 12月23日,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静待出征。仰望天空,腾飞的身影,是背后一群人默默架起的“通信网”。 据悉

  椰林海风,浪奔浪涌,年终岁尾,捷报传来。

  12月23日,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静待出征。仰望天空,腾飞的身影,是背后一群人默默架起的“通信网”。

  据悉,此次发射是文昌航天发射场年度高密度任务的收官之战,责任重大、意义重大。全体科技人员始终坚持首次标准,精心组织、精细实施,为全年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负三小时准备。此时,文昌通信站全体参试人员,注视着眼前显示屏上闪烁的数据,为火箭发射成功提供重要数据。

  “开始网络时延、丢包测试……”随着调度指挥员鲁卓的口令,各岗位纷纷行动,完成规定动作,及时上报传送数据信息。该站技术室主任宫翔说,每一次发射任务,都牵动着整个团队的心:光传输、指显、电源、短波……根据这发火箭通信保障的特点,他们进行了专门的技术状态变化识别和风险分析,针对性地开展机线整修和全网病毒查杀,深入进行设备巡检,完成上百次的通信线电路测试……实践探索的每一步,对于整个通信团队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

  01指挥员符一行的口令响彻整个发射场。随即该站调度指挥员发布口令。

  通信机房里,端坐在显示器前的电源岗位负责人曾慧青全神贯注,她所在的岗位相当于通信系统的“心脏”,主要职责是保障通信信息中心设备供电不间断。

  该团队一站负责人毛海路说:“从口令下达到人员操作,每一个步骤我们都进行了规范。”银线电波织天网,千里之外保通联。作为火箭在飞行过程中跟地面连接的唯一纽带,火箭升空后所有的指令数据,都是通过通信站通信链路送达指挥中心,上传下达,为中心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

  “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

  此刻,严阵以待的工程师王刚目光如炬,他要查看火箭发射过程中网管是否告警、密切监视设备及链路状态、观察流量是否有异常出现、时刻关注是否有病毒或攻击事件,为通信畅通保驾护航!“我们现在正经受疫情防控阻击和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的双重考验,万无一失、圆满成功是我们唯一的选项。”在王刚看来,团队一起经历了这么多,已经愈发成熟和默契。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随着调度指挥员口令的下达,从大屏中可以看到,发射塔上与火箭相连的各系统设备瞬间脱落。

  “5、4、3、2、1,点火!”18时12分,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直冲天宇、刺破苍穹,海天之间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通信机房的大屏上,是指控大厅的欢呼与掌声。屏幕之外,一双双眼睛依然紧盯眼前的电脑数据,为后续的通信畅通时刻保持在线状态。"每次任务,我们都是最先进入机房,最后撤退。"该站技术室副主任廖振宇对笔者说道。

  随后,通信站信息通信指挥中心也迎来他们的庆祝仪式:巨大的荧屏上亮起“大红屏”,一行“热烈祝贺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十二号卫星01星、02星任务圆满成功”的金色大字在鲜红底色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今年以来,他们已认真总结各种型号火箭任务的信息变化,修订完善10余套方案预案,优化处置流程,建立值班体系和数据库,并针对海岛高温高湿高盐雾环境推行标牌识别机制,将操作规程、运行管理参数、维护保养要求等信息整理成各种标识牌,规范了操作程序,确保通信保障从未掉链。

  前不久,该站还组织开展学术论文交流,专业业务学习、精品论文示教、重点课题研究成为常态化学习制度,强化团队能力素质……

  在绵延椰林的深处,一身蓝色工装,这支通信团队用青春和热血编织着发射场的信息“神经”,新时代的他们以隐姓埋名的担当,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风采!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