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开训动员令!为新年度练兵备战明确方向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央军委2022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
统帅一声令,三军风雷动。从密林险滩到大漠戈壁,从风雪高原到万里海疆,全军将士闻令而动、遵令而行,大江南北座座军营迅速掀起实战化军事训练的热潮。开训动员令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练就能战善战的精兵劲旅”,为新年度练兵备战进一步立起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本篇整合专家评论,深读开训动员令,为强军兴军助力,为练兵备战加油!
2022年开训动员令
全军各级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形势变化,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大力推进战训耦合,大力推进体系练兵,大力推进科技练兵,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练就能战善战的精兵劲旅。
全军指战员要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安全训练,练强指挥能力,练好战斗本领,练硬战斗作风,以昂扬精神面貌和一流练兵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飞行训练,战机批次滑出(杨盼 摄)图源:中国军网
科技之变是基础,战争之变是主体,对手之变是关键,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紧盯“三个之变”,确立了军事训练的鲜明导向,是今天练兵备战、未来克敌制胜的重要遵循。
科技之变引发战争之变
科技发展牵引武器装备发展,武器装备发展则催生新的战争形态。当一种或几种新的主战武器装备投入战场后,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和战术战法等就会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譬如,火药的发明使枪炮应运而生,而枪炮被用于作战后,战争形态便从冷兵器战争演变成热兵器战争,两军对垒的距离被拉开,打击的方式更隐蔽、更突然,杀伤的程度更猛烈、更凶狠,整个作战方式和战术战法也随之发生实质性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呈现裂变式发展态势,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对军事领域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预见,未来战争形态或将发生根本性演变。
战争之变促使对手之变
信息和网络技术等引发的“感知革命”,可能使“认知战”加速从战略设计走向战争实验,由作战理念变为战争现实,使打击战略对手的战争意志和作战决心成为战争攻防的重点;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发的“行为革命”,可能会加快作战方法手段发生嬗变,大规模、集群式、高效能的“无人武器”“无人部队”将蜂拥于未来战场,成为主要新质作战力量;定向能武器、智能弹药等引发的“火力革命”,将加速作战方式的全面重塑,展现出空前的变革性和颠覆性,使作战节奏、打击效率呈几何级加快和增长。
新型战略性军事技术尤其是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战争形态、作战方式的改变,自然会引发和促使各国军队尤其是强国军队瞄准变化、筹谋新略。
“三个之变”的关键因素:人的作用
科技之变不会自发推动战争之变,战争之变也不会自动引发对手之变,其根本动力在于人对现代技术的创新运用以及对获取军事科技、武器装备、作战方式等战争优势的高度自觉。也就是说,人的作用依然是“三个之变”的关键因素。因此,紧盯“三个之变”,关键在于人的大脑要变,军事思想、战争理论、作战理念要变。
一方面,要让“三个之变”及时引领人的思想和理念之变,尽快地适应它、驾驭它;另一方面,要让思想和理念之变有力推动科技之变、战争之变,有效应对对手之变,让人始终成为主导和应对“三个之变”的决定性力量。唯有“技变我变、战变我变、敌变我变”,才能盯得紧“三个之变”,打得赢未来战争。点击阅读全文>>>
一声令下,快速登车。图源:中国军网
“耦合”是物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一词,用在作战和训练的关系上,反映的是二者的紧密关联性、相互影响性、互为差异性。
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的决定》特别强调,要塑造战训深度耦合格局。训练离实战越近,越能实现战训耦合,离打赢也就越近。塑造战训深度耦合格局,就是要贯彻战训一致原则,坚持以战领训、以训促战,做到按实战要求训练,实现作战和训练一体化。点击阅读全文>>>
大力推进战训耦合,必须树牢实战理念。各级要牢牢确立战训耦合理念,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加强实战化训练,做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战场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真正把实战最需要、最管用的本领练实练精练过硬。
大力推进战训耦合,必须坚持任务牵引。推进战训耦合,必须真正把未来打什么仗、和谁打仗、在哪打仗、怎么打仗搞清楚;把优势在哪里、弱点有哪些、差距有多大、应该怎么办搞清楚,增强设计战争、筹划作战的本领,寻求行之有效的制胜之策,研究灵活多变的战法谋略,探索实在管用的作战行动,打牢部队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能力基础。
大力推进战训耦合,必须端正训练作风。训风务实是推进战训耦合的重要保证。我军早期发布的《关于军事政治训练的训令》就鲜明提出,“万不可耍无聊的花样”。为战不为看、演习不演戏、打赢先打假、求胜先求实,始终是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所在。点击阅读全文>>>

火箭军某部组织多套发射单元展开实装操作训练。(郭海涛 摄)图源:中国军网
体系作战能力是通过作战体系中多种军事力量综合使用、各作战要素之间密切协同、各种武器平台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具有“指数级”倍增效应的整体作战能力。
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任何单一军兵种都难以主宰战场的作战行动,任何作战行动都离不开整个作战体系的支撑。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告诉我们:只有依托网络信息系统,强化体系练兵特点,才能形成体系制胜优势,提高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
脱离思维定势,运用体系思维思考战争
只有运用体系思维思考战争,才能依托体系打赢战争。体系思维不只是“上级的事”,也不只是“指挥机关的事”。任何作战体系都是由基本的作战要素构成的,这些作战要素也是形成体系作战能力的基础。这就要求各个作战要素都要基于体系思维,习惯在体系中认识和定位自身,并且在体系下充分认识其他作战要素、单元、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嵌入其中、服务体系作战。要主动跳出“兵种思维”“军种思维”,脱离思维定势,将体系练兵的理念不断渗透于现行训练体制中,做到形合神聚,不断优化体系作战的聚合效能。
用体系作战要求构设训练环境,推动多军兵种共同参与训练
一支部队的体系作战能力不会凭空而来,必须在体系练兵中淬火提升。应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推动多军兵种共同参与体系练兵,加强军兵种互为条件训练,加强体系对抗演练,更要强化指挥融合训练,强化新领域新力量融入作战体系训练。注重用体系作战要求构设训练环境,设置难局险局困局,通过各种“敌情”倒逼,想方设法解决制约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矛盾问题、短板弱项,确保“打一仗进一步”,练有所得、练出效益。
主动把自己嵌入链条,强化融入体系的能力
每名官兵应牢固树立体系思维,强化融入体系的能力,避免只看到个体看不到体系、只练个体而融不进体系。要按大纲要求掌握专业岗位知识、技能、战术和装备,练强要素作战能力、单一作战单元作战能力。同时,重视多个作战要素不同力量参与的联合演练、体系对抗演练,主动把自己嵌入链条,通过不断地训练、检验、磨合,丰富体系作战经验,提高体系作战能力,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练就能战善战的精兵劲旅。点击阅读全文>>>
空军雷达某旅实战化对抗演练,雷达飞旋搜索“敌”情。图源:中国军网
从“加大科技练兵力度”到“加大训练科技含量”,从“深化科技强训”到“大力推进科技练兵”,在习主席历次发布的开训动员令中,“科技”一词不仅从未缺席,而且愈加强调。“加大”“深化”“大力”等一个个词语,彰显出科技练兵在统帅心中之重、对全军训练要求之切。近年来,全军官兵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坚持以科技练兵强战斗力,科技练兵正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强大引擎。
科技练兵的主要特征
科技练兵与传统练兵相比较,无论是在观念、指导上,还是内容、方法、手段上,都有着显著的不同。科技练兵既是知识型训练,又是创新型训练,具有更为浓重的未来色彩,知识化、科技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是它的主要特征。只有紧紧围绕这些特征求新、求专、求融、求联,科技练兵才能实现“大力推进”。
突出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训练
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训练,不仅是部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更是科技练兵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军事技术不断发展,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练兵的深入程度,主要看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的训练深度。
科技练兵中,把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训练突出出来,加强模拟化、网络化、对抗性手段建设,探索“科技+”“网络+”等训练方法,促进新装备与传统装备、新力量与传统力量、新领域与传统领域训练的配合、联合和融合,方能以科技练兵质量的提升,促进战斗力的跃升。
树立“众创”意识,激发“草根智慧”
广大官兵处在科技练兵的最前沿,位于作战体系链条的最前端。部队涌现出的大批高学历技术能手、业务尖子、岗位标兵,既是科技练兵的参与者,也是科技练兵的创新者。大力推进科技练兵,就须树立“众创”意识,激发“草根智慧”,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挥官兵首创精神,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官兵科技练兵积极性主动性,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之火在战位燃烧、创新之花在军营绽放。点击阅读全文>>>
海军某登陆舰支队组成舰艇编队,展开新年度首场实战化演练。图源:中国军网
仔细研读习主席签署的中央军委2022年1号命令,“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安全训练”……光“练”字就出现了12次。由此可见,勤练苦练加油练,对于我军履行使命、克敌制胜有着重大意义。
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安全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大,战争危险现实存在。要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上得去、打得赢,需要提高练兵备战质效。身为军人,必须强化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丢掉“仗一时打不起来”的幻想,做好“今夜就要打仗”的准备,把军事训练往实里抓、往深处落,练就制胜强敌的真功夫、硬实力,确保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刻苦训练——
跳出练兵“舒适区”,贴近实战练兵,用最严苛条件将自己置于难局困局险局
那些平时看起来练得很好、考核成绩也不错的单位,在复杂环境、真打实抗条件下之所以败下阵来,就是因为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不够,没有跳出练兵“舒适区”。未来信息化战争,战场环境更加复杂,作战对手更加强悍,战斗转换更加频繁,随时可能被逼到绝境、逼入“死地”。唯有在近似实战的情况下,用最苛刻的条件将自己置于难局困局险局,才能“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逼出打赢的真招法,练出制胜的“撒手锏”。
——科学训练——
立起“让数据说话”的训练理念,探索“科技+”“网络+”训练方法
同样的武器装备、同样的训练时间、同样的保障条件,不同单位却在训练质效上存在差距,关键在于训练是否科学。随着部队装备科技含量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级尤其是基层一线在练兵中应注重科学、讲求效益,立起“让数据说话”的训练理念,突出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训练,探索“科技+”“网络+”训练方法,让每一发子弹都打出效益,用科学练兵的汗水浇开胜战之花。
——安全训练——
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开展及时有效的安全教育,建立起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需要强调的是,安全训练绝不能搞成消极保安全。事实上,越严格训练越不容易出问题、越消极保安全往往越不安全,这就是训练与安全的辩证法。从难从严训练,是在更高的层次上促安全,也能更好地提升部队安全训练技能。如果一味保安全,平时看似风平浪静,战时就可能漏洞频现。
只有把安全管理贯穿军事训练各领域、全过程,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开展及时有效的安全教育,建立起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才能形成训练质量和训练安全双赢的良好局面。点击阅读全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