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杨必武:科研准心瞄准战场需求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20 00:35
导读:在科研创新领域深耕多年,火箭军某部副所长杨必武有一双看得远的眼睛。紧盯科研为战,他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他参与研制的武器装备精彩亮相

  在科研创新领域深耕多年,火箭军某部副所长杨必武有一双看得远的眼睛。

  紧盯科研为战,他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他参与研制的武器装备精彩亮相,世界瞩目、国人振奋。

  在西北大漠演训场上,他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大国长剑扬眉出鞘、亮剑生威。

  在高手云集的科技创新赛场上,他帮带培养的科研新锐一路过关斩将,杀出重围、摘金而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初心铭记在心,责任担当在肩。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杨必武手中,他奋力奔跑在创新之路上。  

  2019年,杨必武被表彰为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刘明松摄

  (一)创新

  作为一名军人,杨必武的一切研究成果,都瞄准“实战”两字。

  东风导弹发射车车身长、底盘重,装上体型巨大且重量非同小可的导弹,如何保持灵活的机动性?甚至是在十分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如何摆脱干扰圆满完成作战任务?导弹要飞天,底盘是关键。

  为了提升导弹发射车在复杂环境下的行驶速度,杨必武提出发展某型底盘。研究底盘不是一条坦途。这么大的车用某新技术,能不能行得通?没有人知道。  

  杨必武向一线官兵了解装备使用情况。刘明松摄

  有人说杨必武“个子小,敢顶天”。顶着重重压力,他带领团队持续论证攻关,在全国范围内钻研探讨。谁成想,这一钻研就是数年之久,经过了无数次的检测、改进、再检测。

  雪域高原,是杨必武团队开展装备考核的最佳考场。自从开始研发,杨必武和他的团队基本上每年都会组织不同型号底盘大型装备车,来这里“参加考试”,测试底盘性能,寻求改进方向。

  从山路、土路、碎石路,到高原、湿地、大草原,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种子,在大地上开出美丽之花。

  终于,某型装备车研制问世。

  这一天,杨必武站在山顶,面向党旗高兴地唱起了《军人的血性》:“水里的蛟龙天上的鹰,雄师劲旅仍纵横,壮行酒别样红,给我一个目标就往前冲……”

  (二)托举

  每到深夜,博士刘先一加班离开办公室,夜色中,他总是习惯抬头看一眼办公大楼。夜幕笼罩,杨必武团队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那道温暖的白光下,隐约晃过几道忙碌的身影。  

  杨必武在图书馆查阅技术资料。刘明松摄

  那年,刘先一刚来到团队中,还有些不适应。

  彼时尚未完全褪去学生气的他,对杨必武的第一印象只有四个字:不苟言笑。可他没有想到,每当项目出现问题时,这个严肃的领导会亲自带着自己一遍遍找方案、抠细节直至凌晨。

  有一次制定科研方案,这个任务交到了刘先一和另一位博士手上。以往,这项工作都是杨必武亲自来做,但是这次,他决定锻炼一下团队里的年轻人。

  两个人准备得很用心。谁也想不到,这份花了心思的“作业”,却没有得到两个人想象中的好评。

  带领科研团队,既要给成员一定的压力,又不能打击其自信心。第二天晚上,杨必武和刘先一他们一起在办公室展开了探讨。理思路、调结构,在他的指导下,这份方案该怎么做,两位博士逐渐有了思路。

  办公室明亮的灯光记录着三个人的忙碌,杨必武看了一眼时间,将近凌晨三点。这份“作业”几近完工,他想了想,对两人说道:“剩下的部分,留给你们一点思考空间,期待你们明天的成果。”

  第三天早晨,刘先一准时出现在办公楼下,他把方案递给杨必武时,仍怀着几分忐忑。当他看到杨必武眉头逐渐舒展,心里的石头才缓缓放下。

  作为科研带头人,“遇到坎,拉一把”,这是杨必武的“带兵之道”。团队里的每一个年轻人,都是踩着他的肩膀,慢慢成长起来的。后来,团队里多人被评为火箭军导弹专家、进入专家型人才方阵,完成科研项目上百项,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

  (三)柔情

  夜晚,一个男人在商店门口纠结了一会,进去买了一束花。

  这个人就是杨必武,原来这天是妻子的生日。当把花递给妻子时,看着她的笑颜,杨必武舒了一口气。

  杨必武一直在努力平衡工作与生活,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

  妻子是某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平日里夫妻俩工作都很忙。照顾老人、小孩的任务,往往与繁重的工作挤在一起,让两人有些顾此失彼。

  经过反复沟通商量,夫妻俩明确了任务:家里的事务,妻子管理的更多一些,而杨必武则把时间花在科研上面。

  只要稍微有点空,杨必武一下班就会赶紧把孩子接回家,安排她吃饭洗漱后,再赶回单位加班;岳母晚上生病了,他带着老人从小医院辗转到大医院。而守在岳母病床前,杨必武一有空就翻出自己的笔记本开始写写算算。  

  杨必武正在开展某项课题研究。刘明松摄

  冬日的寒夜里,路灯划过杨必武的头顶,在地面上形成几道或深或浅的影子。杨必武大步朝着办公室走去,身后的影子逐渐变得模糊、重叠。

  眼里有家,心中有国,科研准心瞄准战场需求,这是杨必武的战位。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