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遥远的边关,青春永不凋零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1:29
导读: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源泉的自在涌流。 一代代边海防官兵,就像是年年青翠的草木,坚定地扎根在祖国的边疆,在那些遥远的地方,生长出属

    初夏的微风,吹开了青春的书卷,边关军人的一个个奋斗故事呈现眼前。

    在海岛,在高原,在戈壁……他们用炽热的爱,守护边疆,青春飞扬。

    对南沙某守备部队某连一级上士李树光来说,守礁15年,面容虽已沧桑,但全力以赴的每一天仍闪耀着青春风采。

    对新疆军区塔合曼边防连一级上士张连杰来说,用足迹丈量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峰峦,他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作家塞缪尔·厄尔曼曾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源泉的自在涌流。

    一代代边海防官兵,就像是年年青翠的草木,坚定地扎根在祖国的边疆,在那些遥远的地方,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5年、10年、20年,甚至30年,岁月带走了年轻的面庞,却带不走执着与热爱,带不走他们留在边关的绿色。

    对他们而言,青春这本书,落款是坚守。坚守在边关的日子,每天都萌发着新的枝叶、新的生机。

    遥远的边关,青春永不凋零

    青春相伴木麻黄

    ■解放军报记者  王德赛  贾思宇  通讯员  吴  强

    铁锹,一下一下铲进脚下的石质土壤。

    在南沙岛礁,很多即将退伍的老兵,都会在离岛前亲手挖一个浅坑,栽下一株木麻黄苗,并将特制的姓名牌挂在枝条上。

    为什么是木麻黄?数十年间,守礁官兵在南沙的岛礁上栽种过各类植物,唯有火殃勒、太阳花、草海桐、木麻黄等少数几种存活下来。其中,又以木麻黄的长势最好。

    战士栽种木麻黄。邱果 摄

    退伍老兵望向大海。邱果 摄

    南沙某守备部队某连一级上士李树光至今记得,10多年前,自己的老班长对着亲手种下的木麻黄喃喃地说:“以后,你就替我守礁吧。”

    那时的李树光上岛不过一年,还不懂得这座岛礁对一名老兵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是隐约看到老班长眼里的泪花。

    如今,老班长的那株木麻黄已延伸出一片浓浓绿意,李树光也在岛礁上守了15年,像这里的植物一样,烤着骄阳,吹着海风,根却向下扎得很深,早已与岛礁紧紧相连,难分彼此。

    在战友们眼中,老李吃饭从不挑食,会唱的歌也只有那几首,工作起来特认真,一头扎进去常常忘记白天黑夜。

    “是什么让你坚守了15年?”

    听到记者的提问,李树光嘿嘿一笑:“我这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喜欢‘一条道走到黑’。”

    除了日常巡逻执勤任务,李树光主要负责维护保养岛礁上的机电设备。这些年,李树光最常经受的热有两种,一种是被炎炎烈日直晒的热,一种是被轰鸣电机炙烤的热。摸索管路、巡查系统……在电机中穿行一趟下来,衣服总会湿得透透的。

    一次,李树光夜间值守,电机突发故障,他赶忙拿着运行记录本,对照设备一一排查。在管路之间反复穿行多次后,李树光的目光落在一束电缆上。果然,经过电表检查,此处正是故障所在。他立即展开抢修,不知不觉天亮了,电机恢复了正常,李树光这才发现身上全是汗水,像洗了澡一般。

    这几年,岛礁有了更大的电站,为了方便及时处理机器突发故障,保障电站的正常运转,李树光索性从第三代礁堡搬进了电站里的铺位,每天伴着机器散发的滚滚热浪入眠。

    战友们都说,长驻岛礁10多年,李树光吃的苦比大家都要多。风湿病、关节炎、皮肤病……这些守礁官兵的常见病,这位“老海岛”一个都不少。李树光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我和木麻黄一样,在岛礁上才能长得好,你让我去别的地方,还真是不习惯了。”

    难得休假在家的日子,李树光心里还是惦念着岛礁的一切。“不知道新来的战士能不能适应岛礁上的生活,新栽的树苗有没有活下来,电机有没有出过故障……”妻子有时嫌他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嘴里念叨的总是工作。李树光听后嘿嘿一笑。

    有人说守礁寂寞,李树光却从这苦中“嚼”出了甜来。在他心中,大家齐心协力建设岛礁的日子是充实的、快乐的。

    起先,李树光所在的岛礁上没有砖路。为了改善环境,他们向上级申请运来砖石,一点一点地铺成路。后来,官兵们又着手进行营区文化建设,量材、切割、电焊、组装……大家各展所长,合力制作了一道高举着“八一”军徽的营门。

    近些年,岛礁逐渐呈现“新颜”:官兵们的菜谱日益丰盛,原来属于“紧俏物资”的蔬菜与水果越来越常见;各类文体活动设施逐渐增多,集成式的文体活动中心全方位保障着守礁官兵的业余生活。

    亲历着身边的种种变化,李树光也渐渐变成了南沙岛礁上的“活化石”。令他感受最深的还是岛礁上电力设施的完善:尽管他如今依然睡在距离电机不远处,但他明显感到,电机的故障少了、设备的运行效率高了。看着新家园越来越好,李树光和战友们感慨:“当青春遇上新时代,这样的坚守值得一生回味!”

    有道是,时光如水。在四面环海的岛礁上,时间在潮起潮落间匆匆流逝。10多年来,岛礁上的植物越种越多,“老兵林”里的木麻黄迎风起舞,越长越茂盛。

    看着身边一批批战友种下木麻黄后离开,李树光不敢想象自己种下木麻黄的场景。“我心里也清楚,一旦离开守护多年的岛礁,余生便不一定再有机会回来。”他一次又一次写下留队申请书,希望自己留在岛礁上的岁月能久一点,更久一点。

    干枝梅下致青春

    ■刘睿一娃  郭  天

    进入5月,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红格尔雷达站才迎来些许暖意。

    红格尔,蒙语意为“一个温柔的地方”,但这里的无霜期每年仅有3个月。在这个看似与“温柔”无关的地方,四季生长着一种植物——干枝梅。

    在红格尔雷达站,常年盛开、永不凋零的干枝梅是精神的象征。

    战士整理一束干枝梅。阳叶松 摄

    官兵重温雷达站历史。阳叶松 摄

    天气暖了,漫山遍野的干枝梅开得更加绚烂,灿若繁星。战士李天赐特意采撷了一小束干枝梅,养在花瓶里,并给母亲打去电话:“妈,快看我们这的干枝梅,多漂亮!”来部队后,干枝梅一直是李天赐心中别样的生命,给了他勇气和力量。

    2年前,李天赐主动申请前往边防一线服役,来到了红格尔雷达站。

    到站没多久,李天赐听说了一个“18名党员打井”的故事。

    1972年秋天,雷达站仅有的一眼水井即将枯竭。时任副站长刁学政召集骨干们商议后决定,请地方老乡在连队附近打一口井。然而,连队周边多为沙石地质,老乡们花费了3个月只打出了两口枯井,只得无奈离去。

    眼见着大家快要喝不上水,刁副站长一声令下:“我们自己动手打井!”反复论证确定打井位置后,18名党员组成的打井突击队开始动工。

    他们风餐露宿、昼夜不停,奋战一个多月,凭借双手、铁锹和镐头,硬是挖出了一口深16米的渗水井,成功解决了官兵用水的问题。大家兴奋得像过年一样,集体唱起站歌《干枝梅》:“什么花敢于凌霜傲雪,风雨难以摧毁?干枝梅,你甘愿忍受饥渴默默地奉献却永远不悔……”

    知晓了这件事的李天赐第一次感到,这里的人,活得像干枝梅——扎根边疆,凌霜傲雪,只开不败,勇争第一。

    很快,李天赐被定岗为连队的雷达操纵员。面对繁重的战备任务,他看到所有战勤人员日夜轮流值班,没有丝毫懈怠。一次任务来临,二级上士、操纵班长杨松在方舱里打地铺,醒来就爬上战位,连续奋战了好几个月。

    战友们的拼搏精神感染着李天赐,雷达方舱的战位上,他同样抱着勇争第一的想法奋斗着,希望早日与战友们同速前进。

    一天晚上,营区万籁俱静,雷达阵地却一片火热气氛,官兵正在进行模拟空情处置演练。“目标偏离航线”“目标无应答信号”……作为此次演练的“总导演”,杨松毫不留情地给参演人员出难题、设险局。

    李天赐虽然提前做足了功课,却仍被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扰乱了思绪,在操作中出现了几次失误。

    演练结束后,杨松看出李天赐的失落,带着他在营院里散心。“‘只开不败、勇争第一’,是咱们红格尔雷达站的站训。但永不言败首先要做到永不言弃。不要放弃你心中的信念,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那夜,天空刮起了白毛风,星星点点绽放的干枝梅,依旧是原野上怒放的生命。李天赐不断回忆自己在演练任务中的表现,琢磨着如何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雷达兵,成为一枝在红格尔“怒放的干枝梅”。

    自那以后,李天赐每日提前1小时起床,早早在图书室钻研专业书籍,学习雷达原理。几平方米的雷达舱,也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每次杨松紧盯雷达屏幕操作,李天赐都会在一旁认真观察,详细记录。有时到临睡前他还在琢磨着雷达图像,在半夜突然坐起,提笔记下一闪而过的想法。

    数月后,又一次模拟演练,李天赐再次走上雷达操纵员的战位。键盘上,李天赐十指翻飞,一个米粒般大小的目标刚一出现,就被他紧紧锁住。操作娴熟的李天赐,神情流露着自信。短短3分钟,他已来回切换10余种操作手段,并对该目标进行查证。

    训练任务结束,第一次登上连队“龙虎榜”榜首的李天赐,爬上营区外的山坡,遥望着片片干枝梅,大吼了几嗓子,开心地手舞足蹈。

    李天赐觉得,青春有很多种“打开方式”,他的青春伴着干枝梅,守着祖国边防,很值。未来的军旅路还很长,他憧憬着生命“怒放”的每一天。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