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反脆弱理论想到的
英国思想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讲:“有些事物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与随机性、混乱与压力、风险与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这一“打不死我的只会使我更加强大”的反脆弱理论,对于练兵打仗的军人来说,不无启迪和借鉴作用。
战争历来是刺刀见红、杀机四伏,战场处处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敌对双方随时面临被置于死地、推入绝境的各种危险。巴顿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脆弱的人容易被残酷的现实击垮,具备反脆弱的人却能在低谷中积攒力量,在危难中发现生机,在磨砺中变得更加强大。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山重水复,就没有柳暗花明;没有山穷水尽,就没有绝处逢生。反脆弱是一个人、一支军队最好的铠甲。
1935年初,面对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在赤水河畔,灵活运用战术,巧妙与敌周旋,积极寻求战机,通过四渡赤水调动国民党追兵,从而摆脱了重兵围困,被称之为冲破绝境险地的“得意之笔”。莫临困境叹途穷,奇瑰多在绝境中。可以说,正是我军在战火中形成的愈挫愈勇、愈压愈强的反脆弱性,敢于直面“不确定”、善于挑战“不可能”,不畏强敌、不怵险境,才创造了一个个以弱克强、以劣胜优的奇迹,打出了我军的威名,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未来与强敌过招,战场情况将更加捉摸不定、交战场面会异常惨烈,有形与无形、战机与危机、顺境与逆境的相互交叉、瞬间翻转,将成为常态;系统崩溃、指挥中断、攻击受挫、后援不继、补给不足等各种情况,随时会摆到指挥员的案头。“训练的设计者对战争的残酷性已不抱任何幻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越是艰险越向前”,摒弃平时训练一厢情愿、一哄而上、一打就赢的弊端,立足于最极端、最不利的情况,随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面对残酷的斗争环境,一味地躲闪、逃避,只能使我们更加脆弱。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战争中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迟早都会发生,越坏的结果就越有可能发生,不管它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作为实战的预演和彩排,军事训练必须知难而进、向险而行,直面战场上的不可能、不可行,多构想那些平时难以想象的特情,多设计一些计算机都难以模拟的异态,逼着指挥员走出“舒适区”、远离“安逸窝”,突破“天花板”、跨越“临界点”,在担惊受怕、惊慌失措中锤炼承受力,在逼入绝境、练到极致中锻造适应力,在收拾残局、逆转败局中激发创造力。实践证明,只有平时对各种突发情况、意外情况、惊险情况都见识过、历练过,战时的反脆弱能力就会更强劲、更游刃有余。
“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另一种称为无限游戏,有限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游戏玩的就是边界。”战争就是一场无限游戏,战场较量就是对极限的挑战。也许,没有人知道未来战场的边界在哪里、极限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边界”化为“无界”、“反常”视为“正常”、“极限”不再成为“极限”时,一支部队的反脆弱能力也就随之而来,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也就呼之欲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