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吹鹰笛的人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1:10
导读:向前行进,笛声却没有停下。 谁在吹笛子?我问身边的战士小庞。他回答:“是副营长陈进,吹的不是笛子,是鹰笛。”每个连队巡逻都有一名营干随队指导,陈进今天参加三连的巡

  队伍朝山峰慢慢腾挪,越往前路越陡峭。融雪未尽,气温骤冷下来。驮着哨所给养的黑牦牛不愿往前走了,梗着脖子要返回。脚下没有路,牦牛在乱石间跳跃着,稍有闪失就会崴腿,或滚下山坡。大家赶紧下马,一边吆喝,一边用力拉住牦牛缰绳。马匹在前面开路,喘着粗气,它们累坏了。

  正紧张时,前方忽然传来一阵笛声,回荡在高山峡谷中,却不见吹笛人。喧闹的队伍立即安静了下来,大家休整了几分钟。地势险峻不能停留太久,队伍继续向前行进,笛声却没有停下。

  谁在吹笛子?我问身边的战士小庞。他回答:“是副营长陈进,吹的不是笛子,是鹰笛。”每个连队巡逻都有一名营干随队指导,陈进今天参加三连的巡逻。逶迤而行的长长队伍,首尾难见,路又狭窄,无法快速走到前面去,我只能一路听着悠扬的鹰笛声。

  他为什么吹鹰笛呢?不同于常见的竹笛,鹰笛是南疆少数民族的乐器。“他是汉族人吧?”我忍不住问小庞。“是的,陈副营长是湖北人,因为跟驻地群众来往多,他学会了鹰笛。听老兵说,他学了好几年才学会。”我禁不住问:“一支小小的鹰笛这么难学吗?”小庞说:“不太清楚。”

  其实早上出发的时候,我跟骑马匆匆赶来的陈进打了个照面。出于安全考虑,他叫我走在队伍中间,并让小庞照看我。因为见面时间太短,此刻我已记不太清他长什么模样了,只记得他脸上肤色有些黑,是长时间暴露在高原紫外线中的缘故。

  因为要赶时间,担任领队的副连长决定中午不埋锅造饭了,改吃馕饼、咸菜,一人一根火腿肠,边走边吃。我趁着发放食物短暂停顿的机会,艰难地走到队伍前面,看到陈进正在掰馕饼。他拿着半边饼咬了一口,另一半塞到了马嘴里。我说:“老陈,想不到你鹰笛吹得好,对马也体贴,真是细心之人。能聊聊吗?你当初为什么会学这乐器,要入乡随俗吗?”

  他笑着说:“这山这水,老鹰和马、牦牛、山里的动物都听得懂鹰笛呢,不吹好一点它们会有意见的,不配合我们巡逻。我吹了好多年,在它们那里才算勉强通过。”我听不明白,一脸茫然。老陈哈哈大笑,说:“其实也不难,是我自己不开窍。”说着,陈进把他的鹰笛递给了我:“你要有兴趣肯定学得快。”我接过鹰笛抚摸了一下,凉凉的,白里透黄的材质,有三个孔,不是横着吹,而是像箫那样竖着,但要跟嘴形成斜角。“这真是鹰骨头做的吗?”我问道。陈进说:“是成年鹰的翅膀骨做的,你看,笛身还有一些弯曲。”我好像抓住了一只鹰,手变得有些不自然,便把鹰笛还给了老陈。

  陈进22岁从军校毕业来到南疆边防部队,一直在连队任职。他任副连长时经过战友介绍认识了妻子,结了婚。妻子来自和田,在一家工厂上班,很理解他守边的辛劳,每年休假都是她来部队。后来妻子怀孕了,却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去世,孩子也没能保住。从那以后,陈进忧郁了很久。他经常去巡逻,一个人对着雪山沉默半天,想借此释放痛楚。

  有一次,陈进参加驻地群众联谊活动,一位塔吉克老人吹起了欢快的鹰笛。看到陈进似乎有心事,老人便把鹰笛给他,叫他试试。陈进有些动心,但是练了多次还是掌握不了。老人把陈进叫到家里做客,一起做饭聊天。老人说,生活中免不了有悲伤,每天吹一吹鹰笛,越吹心里越敞亮,鹰笛的声音表现的是鹰的凌空飞翔。

  陈进按照这个方法去体验,很快投入其中。老人叫他记住,吹笛要忘记一切,把雪山当目标,山有多高,笛声就能飞扬多高,因为雄鹰能飞越最高的山。

  陈进后来一直在这条路上巡逻,每次都带着鹰笛。他吹得畅通,走得轻快,干了3年连长,还是不舍得离开连队。他指着一座雪山说:“你看过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吗?说的就是这里发生的故事。电影里也有边防军人吹鹰笛,雪山再高再冷,鹰笛声是不会消失的。”

  今天要走完整个巡逻路程的三分之一,晚上9点前必须赶到前方的一个哨所宿营,自己搭帐篷。副连长说:“大雪封路几个月,我们要给哨所送去给养,还要把人员调换一部分下来。他们已经几个月没有见过其他人了,盼望我们能快点到达。我们带着新鲜蔬菜,今晚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过年呢!”

  平坦一点的路段,大家骑上马背,吆喝着马匹牦牛,速度快了不少。脚步卷起尘烟,从队伍后面看不到前方。清越的鹰笛声传了过来,回荡在峡谷中,像是雄鹰凌空飞过,让人精神振奋,瞬间没了倦意。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