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创新文化 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新。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能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推动科技创新涉及诸多方面,能否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是重要基础。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创新文化是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实践的重要元素,就科技创新而言,创新文化是影响创造性科研活动的深刻因素,是提高科学家创造力的内在源泉。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具有深厚的创新文化,就能紧跟科技创新步伐,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就能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迅速增强。当前,我国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因素,一些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一些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一些不完善的体制机制,都阻碍着我国科技工作者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创造力的发挥。大力培育创新文化,需要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进一步破解科技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让科技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挑战,惟有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以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新,我们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以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智慧,“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的信念,“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追求……一脉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创新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因为能够识变应变求变,中华文明才能历尽劫波从未中断,中华民族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正是因为始终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创新创造。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惟有敢于创新、开拓进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能应对好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就要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在革故鼎新、新益求新中始终保持生机活力,以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在开拓进取中不断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道路。
为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要树牢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带来的文化认同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同时也是驱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惟有坚定文化自信,时刻保持创新精神、激发创新勇气和迸发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一种高度自觉,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要继承发扬科学家精神。创新文化犹如肥沃的土壤,是整个科技创新事业的根基,巩固好这个根基,就能够进一步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攀登新高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新征程上,一方面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发扬好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坚持解放思想,敢于探索科学“无人区”,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要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和利益纽带,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鼓励他们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担大任、成大才,让科技创新事业生生不息、后继有人。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要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创新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造就创新人才。通过创新教育,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可以得到有效传播和传承,最终形成稳定的、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创新精神与创新传统。通过创新教育造就的创新人才,往往具备综合的、开放的和前瞻的思维方式,勇于尝试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方案,他们是培育创新文化的中坚力量。实践充分证明,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创新教育,不断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才能为创新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