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兵之翼
尖兵之翼
■晋 蒙 张晨晨
西北戈壁,拂晓晨曦。技师李东建把检测工具收进维修包里,缓缓抬起头望向远方,感受着迎面吹来的阵阵微风,丝丝凉意浸入身体。
气象条件都在预期内,凌晨3点开始忙碌的工作马上就要到关键时刻——无人机发射。
也许是风沙迷了眼,李东建眼眶湿润,一双骨节分明的大手抚摸着即将翱翔于天际的无人机。
刚入伍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今天竟然会成为无人机发动机技师。
无人机分队刚成立时没有无人机。现在听起来这像是一句玩笑,但那时,空荡荡的训练场上只有一张野战板报架,战友们拿着打印成册的资料对照借来的教材,密密麻麻写满笔记。大家昂着头并排坐在一起,仿佛面前有着一架崭新的无人机。他们的手指凌空比划着,像是要把这架不存在的无人机拆解,研究透彻。
“我们是年轻的无人机分队,我们将成为信息化炮兵空中的眼睛。”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着无人机的构造图,队长举着小棍指向每一处细节,一点一点向大家讲解清楚。
分队接收无人机模拟机的那天晚上,多彩的晚霞把战友们脸上的笑容映照得格外灿烂,他们终于盼来了日思夜想的装备。
不久,模拟机迎来了第一次试飞。组装机翼、检查发动机、检测通联……早已熟记于心的流程在战友们的配合下稳步推进。
“班长,检测不到信号。”操作手突然向李东建报告。
随着急促的报警声,信号一直未恢复正常。李东建按照流程重复了几次,额头上渗出的汗水越来越密……半个小时过去了,李东建无奈地摇了摇头,这次模拟机试飞以失败告终。
虽然后来厂家反馈问题出在配件上,但这一次经历还是给无人机分队敲响了警钟。空气动力学、电路原理、发动机构造……这个领域还有许多知识等待他们了解和掌握。队员们相互勉励,又开始了新的冲锋。
就在队员们朝着目标大步前进时,接装集训的消息传来了。
“队长,我想去接装!”得知消息的李东建第一时间跑到队长的办公室,表达了自己想参加集训的强烈意愿。
集训期间,李东建看到了各种型号的无人机。面对这些从未见过的装备,联想到第一次试飞的失败,李东建感受到了压力。
对于勇敢的人来说,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白天上课结束后,一些疑惑就在战友们七嘴八舌的辨析中得到了解决,李东建的技能与实力也在战友的帮助下不断提高和增强。集训结束的那一天,李东建与战友随装备返回营区。卡车行驶在路上,路两边的树叶随风飞舞,如同摇旗呐喊般,鼓励他们勇敢前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接到全军无人机骨干集训通知时,分队官兵正在训练场上一遍一遍模拟实飞的流程。他们憋着一股劲儿——要让新型无人机在自己手中展翅翱翔。
从平原转战到地广人稀的高海拔地域参加集训,官兵面对着多种挑战。分队接装新型无人机时间短、新型装备对官兵的操作技术要求高,比这些更大的困难,是官兵和装备对环境的不适应。
集训开始两周后就要进行首轮飞行任务,无形的比试也随即展开。无人机分队来不及先适应高原气候,便带着装备一头扎进了戈壁中。除了日常的集训学习时间,他们还趁着休息时间去其他单位学习。只要有无人机执行飞行任务,他们便全程观摩,到了晚上再集中进行总结交流。
付出总是有收获的。各单位执行飞行任务那天晴空万里,虽然天气状况良好,但无人机分队的官兵还是不敢掉以轻心。
果然,连续几支代表队都因为高原空气稀薄等原因而中断任务。幸好,李东建在任务开始前就有所准备。最终,李东建所在的无人机分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
不久后,无人机分队调整成为无人机连,一面鲜红的“尖兵之翼无人机连”连旗交到了官兵的手上。每次训练前列队,战士都会争着举起那面崭新的连旗,让它在队伍整齐的脚步声和口号声中迎风飘扬。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