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指挥运筹的政治属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是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战争指导的基本规律。习主席强调指出,筹划和指导战争,必须深刻认识战争的政治属性,坚持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军事与政治的本质联系。特别是现代战争,战场环境高度透明,争夺政治、道义和法理制高点的斗争激烈,政治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制约愈发突出,作战指挥的政治性、战略性、全局性要求越来越高,作战目标的确立、作战规模的控制、作战强度的把握,都要服从政治需要。这就要求指挥员既要有军事头脑,更要有政治头脑,打还是不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政治。
聚焦政治考量理解作战任务。正确的作战决心源于对上级意图的准确领会、对本级任务的深度理解,没有这个前提,作战指挥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958年夏秋季,我军福建前线部队大规模炮击金门,这既是一场军事仗,更是一场政治战、外交战和宣传战。福建前线部队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灵活采取“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双日不打、单日打”等策略方针,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既打击了蒋介石集团叫嚣“反攻大陆”的气焰,又挫败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还支持了当时中东人民的反美斗争。因此,要始终把实现战争的政治目的放在一切军事行动的首位,从国际和国家战略大背景中理解战略意图和政治考量,从政治维度观察、研究和分析作战问题,准确把握作战行动的政治背景、政治意图、政治方向、政治底线和战略指导,牢牢把握作战指挥的正确方向。
围绕政治目的筹划作战行动。作战筹划贯穿于作战的全过程,是与作战对手博弈的“先手棋”,是把政略、战略和上级决心具化落地的过程,是作战指挥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联合作战取得胜利的前提基础。1949年,上海战役打响前,毛泽东同志指示“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陈毅同志在战前筹划时形象地把攻打上海比作“瓷器店里打老鼠”;粟裕同志按照政治军事仗要求统一筹划设计作战行动。在作战部署上,解放军渡江后不急于进攻上海,防止国民党军狗急跳墙;在基本战法上,不是“重炮攻坚”,而是“引蛇出洞”,诱歼敌主力于城外;在进攻时机上,不以军事准备就绪为准,而根据接管准备工作情况来定;在政治策略上,要求参战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保证解放军不仅从军事上进驻了上海,更是从人心上进驻上海。因此,要坚决克服和防止单纯军事观点,综合分析判断当前形势,紧紧围绕达成政治目的,对作战目标、作战部署、作战方法等重大问题进行谋划设计。
着眼政治形势选择作战时机。选择和确定作战发起时机是组织实施联合作战的关键问题,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政治,依据战略意图和政治形势需要稳慎决策。1950年10月,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党中央从政治上、战略上、全局上审视问题,深思熟虑、慎重决策,作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战略研判,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出国作战。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赢得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政治和战略主动。因此,选择作战时机,如果政治上不允许,绝不能轻率行动;如果政治上需要,即使军事上有困难和风险,也要坚决行动。
根据政治需要控制作战节奏。战争进程加速或减缓、规模扩大或缩小、强度升级或降低等,都要以政治需要为考量。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在我边防部队节节胜利之下,我国适时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却遭到对方拒绝,我边防部队被迫实施第二阶段反击并取得胜利。这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打是为了和,不打不能和,打不赢不能和,打过了头还影响和。因此,当军事行动与政治利益相一致时,应全力组织好军事行动,加速政治目的的实现,而当军事行动有悖于政治目的时,则要及时作出调整、改进,以保证政治目的的实现。
(作者单位:武警江苏总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