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若劲草
青春若劲草
■徐瑞滢
唐瑜彬,第82集团军某旅下士,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获评“四有”优秀士兵两次。
初夏,走入营区,我看见训练场上全副武装的战士们,喊着震天响的口号,操练着各式武器装备。跑、跳、跃、投,无数个动词组成了他们的战术动作。烈日炙烤下滚烫的风,扇动起训练场细密的尘沙,轻轻地拍打在我的脸上。
一旁的排长热情地向我介绍着,从连队的历史、所获的荣誉讲到眼前正在组训的基础攀登课目。恰在这时,我瞧见一道身影宛如飞溅的瀑布从绳上滑下。排长指着那个精瘦的身影说:“他就是唐瑜彬,入伍4年,立过一个二等功和一个三等功。”
我感到既惊讶又钦佩,便站在一旁,认真地看着唐瑜彬一遍遍为战士们讲解示范。踩绳、抓绳、腰部如何发力……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他都会反复强调。他说话的时候中气十足,眉宇间充盈着一股锐气,浑身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让人很难想到他只是一个入伍4年的下士。
等训练结束回到连队,我细瞧着端坐在对面眼神清澈、语调温和的唐瑜彬,总觉得此刻的他与训练时判若两人。看见他额头上流淌的汗水,我顺口问道:“累吗?”
“不累,我们平常就是这样训练的。”他腼腆地笑笑,“过段时间出去驻训才累。”
我知道他们不久后就要前往炎炎烈日下的山地、原野上,展开训练。
“在我眼里,一年只分为两季——驻训季和非驻训季。”谈起驻训,唐瑜彬的话稍多了些,“双脚踩在驻训场上,我就觉得走进了一片舒展生命、释放力量的天地。”
我有点惊讶地望着这名年轻的战士,他眼中好像有一团火苗,隐隐约约地燃烧着。
接着,唐瑜彬对我讲起他当兵第3年参加的那场演训。
那天凌晨,天上的星星正眨巴着眼睛,将点点光亮投向驻训场的每一寸土地。冷飕飕的山风飘过山地与丘陵,顺着帐篷的缝隙挤了进来。唐瑜彬手中的那张军事地形图已被翻看了无数遍,重点区域的地貌已被他勘察得清清楚楚。结合现实情况,唐瑜彬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与大家交流并上报之后,众人眼前一亮——这是个绝妙的打法。
天光尚未大亮,战斗正式发起。唐瑜彬他们在两分钟内顺利打掉了“敌”方第一辆装甲车,又引导迫击炮开辟了一条通路。随着“敌”方的步战车接连被毁伤,他们大获全胜。
演习结束后,唐瑜彬顺着金灿灿的阳光望向天边,那一朵朵洁白的云彩,仿佛活泼的孩童在蔚蓝的天幕里轻盈地蹦跳。不远处,一株株小草随风而动,雀跃地朝战士们挥手鼓劲。
“士兵的桂冠像什么,阳光催开向日葵。”唐瑜彬不自觉地轻哼起这首营区每天都会播放的歌曲。
当年年底,唐瑜彬荣立二等功。
谈及4年的军旅生活,唐瑜彬脑海中如同电影回闪般,闪过新兵时的青涩懵懂、初下连时的紧张不安、争第一时的热血激情、与战友们相处的亲密团结、成为一名班长后的责任担当……唐瑜彬就像一块璞玉,被“势如破竹、守如泰山”的连训,一点一滴地雕刻着属于他的奋斗青春。“18岁的时候,我想来部队看看,现在22岁,我觉得部队把我塑造成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立功后,唐瑜彬成了连队的“武教头”。对于训练,唐瑜彬有自己的思考,那就是既要提高军事训练成绩,又要避免训练伤和非战斗性减员的发生。
“你们的训练量这么大,出现的训练伤多吗?”我问他。
“几乎没有。”他说得毫不犹疑,又颇为自豪,“我们有一套科学的训练计划,能最大限度避免训练伤发生。”
原来,唐瑜彬在面对训练成绩“吊车尾”的战士时,也不会让他们蛮练,而是认真地观察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不同的训练计划。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的训练成绩很快有了起色。
当了班长以后,唐瑜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短板——文化理论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排长看出他的苦恼,找他谈话:“一个优秀的班长,不仅要能带着大家训练,还要学会做思想工作。你从现在开始,要多读政治理论书籍、多看报纸、多总结。”
此后,唐瑜彬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天必须坚持读书、学习。他买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用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时间久了,连队每周的连务会上,他条理清晰的发言,总能赢得大家的好评。
谈及未来,唐瑜彬眼里满是憧憬:“入伍前我没想过自己会这么快立功,现在也想不到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但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干、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未来一定会更好。”
夏天的风吹过营区,一株株小花、一棵棵小草轻轻摇曳,唐瑜彬如同离弦之箭般,奔跑、跳跃在400米障碍的训练场上……
(摄影:陈铁映)
印 象
那天,我站在连队荣誉墙前,看着唐瑜彬的立功事迹时,想象他应该会是个黝黑干练的老兵。训练场下,我见到了这个身材精瘦、目光清澈的年轻士兵。交流时,他始终坐得端端正正,双手紧紧贴在膝盖上,我总是劝他放松些,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已经习惯如此了。我想,也许这就是他,一个将认真融入骨子里、刻在行动中的人。他如同一株劲草,在军营的沃土里生根、茁壮成长。
(徐瑞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