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军地推进民兵医疗救护分队模块化
安徽省六安市军地推进民兵医疗救护分队模块化组训——
“传统队”加载新动能
■柏天敏 徐宝军 本报特约记者 蔡永连
夏日清晨,旭日东升,大别山深处起“硝烟”。
“战斗”刚刚结束,一处隐蔽的野战救护所内,后送“伤员”的救治紧张展开。“‘伤员’右小腿离断伤大出血,立刻建立静脉通路”“‘伤员’股动脉破裂,异物堵塞气管,呼吸困难,立即供氧”……判定伤情后,民兵医疗救护分队紧急展开救治。救护所外,无人机紧急驰援补给血浆,直升机准备运送“重伤员”至后方医院。
前方单元争分夺秒,后方单元紧张作业。三甲医院设立卫勤保障专区,开辟绿色通道等待救治后送“重伤员”;市中心血站清点血浆库存,医药企业将药材出库装车,准备补给“前线”……各单元形成功能模块,灵活组配,可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支援保障需求。
这是安徽省六安市军地联合组织开展民兵医疗救护分队模块化训练,进一步提升该分队卫勤保障能力的一组镜头。
“我市民兵医疗救护分队是一支传统民兵任务分队,是军队卫勤保障力量的重要补充。”六安军分区领导介绍,此前,这支队伍存在优势资源难转化、前后方协同不密切、指挥使用不规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导致力量与任务的匹配度不高,快速反应力和支援保障力打了折扣。
近年来,为了让这支“传统队”换羽重生,真正在战场救护中发挥应有作用,该军分区在队伍编、建、训上进行有益探索。他们以任务需求为牵引,着力优化编组结构,打破区域限制和分队建制,以班组为单元进行模块化编组。“我们先依托当地各大医院专业科室,建起医疗救护模块,再通过部队卫生机构挂钩帮训、军队卫勤和战伤救治专家指导带训,组建检伤分类、收容处置、急救手术、救治后送等多个模块化小组,而后设定各种类型任务背景,进行全流程综合训练。”该军分区领导介绍,一开始,不少参训民兵习惯按照平时流程救治“伤员”,与战伤救治要求差距较大。
检伤分类小组成员唐正告诉记者,战伤伤员检伤和一般医院病人检伤有较大区别。第一次为“伤员”检伤时,他按照平时为病人检伤的流程,先检查意识和呼吸,在部队医院专家提示下,他才明白,战场救护,要有“及时止血,使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意识。
无独有偶。急救手术小组成员王胜杰介绍,他们小组成员大都是各专业科室大拿,以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但刚参加训练时,由于对战伤伤型了解不多,他们在判定“伤员”伤情、制定手术方案上出过几次失误。后来,大家不断扫除知识盲点,现已能及时准确判定伤情,进行高效救治。
此外,为提高医疗保障功能,该市军地联合动员各类移动医疗器械,用以辅助判定伤情,提高救治效率。
经过前期培训和综合训练,该民兵医疗救护分队队员个人素质、战场意识逐步增强,多个模块化小组灵活组配,打通“接、检、治、送、防、补”全链路,能在本地执行医疗救护支援保障任务,可跨域嵌入卫勤保障行动,还在抢险救灾行动中提供了医疗救护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