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绿”遇上“非遗” 擦出别样火花
“橄榄绿”遇上“非遗” 擦出别样火花
——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探索创新教育形式活用驻地“非遗”文化沁润兵心侧记
图为武警官兵来到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古城参观见学(摄影:王康汉)
华夏经纬网8月12日讯:“梅林十八坊,十户子弟九担箱,敲起叮当鼓,唱起梅林腔……”近日,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尚书第古宅里,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为武警三明支队某部的官兵代表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梅林戏”表演。悠扬的笛声配上清脆的琵琶声,干练的武打招式配上如痴如醉的唱腔深深吸引着现场的官兵们。
图为“梅林戏”演员为官兵献上红军戏《瓜园送子》(摄影:钟炜俊)
图为武警官兵观看“梅林戏”(摄影:钟炜俊)
据了解,梅林戏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徽剧与泰宁民间小调、道士音乐及客家文化有机融合所繁衍出来的地方剧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唱腔优美,表演古朴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2006年6月,被国务院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演员为官兵们介绍“梅林戏”的由来(摄影:钟炜俊)
图为“梅林戏”演员细心为官兵讲解(摄影:钟炜俊)
为提升整场表演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表演结束后,台上的演员邀请官兵们上台,进行戏曲发声、动作技巧、妆造相关的体验,让官兵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之美。
图为武警官兵观看“梅林戏”妆造(摄影:钟炜俊)
图为武警官兵学习戏曲动作“甩枪花”(摄影:钟炜俊)
图为演员为官兵讲解“武生”妆造(摄影:钟炜俊)
图为官兵穿戴体验“武生”服饰(摄影:钟炜俊)
来自山东淄博的上等兵杜群,对驻地的“梅林戏”有着浓厚的兴趣。高考杜群以二胡专业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新疆艺术学院,在校期间被聘用成为学院俄罗斯留学生二胡专业教师,大学毕业后的他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第八实验小学任职音乐教师。体验环节,杜群和“梅林戏”二胡演奏员许庆学进行了一场“南北”二胡演奏切磋。“运弓、换把、跳弦、琶音……” 古宅内,杜群以一曲充满阳刚之气的《赛马》令大家耳目一新,清澈的泛音,活波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幅“高山之巅,云雾缭绕,万马奔腾”的画面,赢得了观众们连连掌声与喝彩。
图为武警官兵与“梅林戏”二胡演奏老师切磋二胡技艺(摄影:钟炜俊)
“只有让官兵走出单位,身临其境体验驻地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被教育氛围所感染,让大家受到触动。”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政治工作处领导介绍,年初以来,他们聚焦教育的主题主线,统筹军地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形式,活用驻地文化资源让教育的立意更鲜明、现场感更强烈、官兵感受更深刻。
图为讲解员为官兵讲解泰宁古建筑的历史(摄影:钟炜俊)
图为武警官兵参观“梅林戏”脸谱(摄影:王康汉)
图为武警官兵体验驻地”非遗“鱼子灯制作(摄影:王康汉)
图为:武警官兵观看驻地“非遗”鱼子灯(摄影:钟炜俊)
此次参观见学活动,官兵们走访了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杉阳建筑馆、非遗博览苑等地,与“非遗”传承人在面对面的交流体验中“沉浸式”的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图为官兵参观“非遗”博览苑展陈物件(摄影:王康汉)
图为武警官兵在古厝中感受驻地传统文化(摄影:王康汉)
“武警官兵们来自五湖四海,当‘非遗’文化与官兵们相遇,不仅让能让他们近距离感受驻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为官兵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活力,欢迎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泰宁的‘梅林戏’。”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毛清标介绍道。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