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天津总队某支队打造“智慧书吧”,让阅读更“悦读”——
走进书吧“云阅读”
■于水鹏 张伟建

武警天津总队某支队战士在“智慧书吧”听书。陈 祥摄
用手机扫码,打开一本名著,坐在“听书小窝”里,感知书中精彩……武警天津总队某中队下士刘家璇周末常会来到中队的“智慧书吧”,享受“悦读”时光。
翻开一本喜欢的书籍,在遨游书海中博览古今;在“强军留声墙”前拿出手机扫码,开启一段“有声之旅”;走进“强军朗读亭”,拿起话筒、戴上耳机,体验沉浸式阅读……在武警天津总队某支队,像刘家璇这样,利用业余时间选择与书为伴的官兵还有很多。去年建成开放的“智慧书吧”,成了大家读书求知的好去处。
两年前,该支队各中队的图书室是另一番景象:书架上图书种类比较单一,几乎没有智能阅读设备。官兵们围坐在书桌前,却在游戏世界里“遨游”,或者三五成群“侃大山”,真正沉浸阅读的人屈指可数。
在支队召开的基层恳谈会上,一些年轻官兵直言:“平时训练任务那么重,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书,‘大部头’更是‘啃’不动。”
2021年9月,适逢武警部队大力推进图书室改造工程,该支队党委一班人针对“网生一代”官兵阅读需求,在图书室建设项目中融入时代元素,推出“智慧书吧”。
去年3月,该支队“智慧书吧”亮相。第一次走进“智慧书吧”,中士曹建洋看到:借阅区,陈列着各类藏书2000余册;学习区,摆放着平板电脑、电子听书机、VR眼镜等智能设备;体验区,“强军留声墙”“强军朗读亭”和“听书小窝”等设施给大家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原本计划作为阅读方式补充的智能阅读设备,实际上使用率很高,有些供不应求。许多热门图书,每个中队的图书室原本只有三四套,难以满足官兵借阅需求。现在有了平板电脑、电子听书机等智能设备,让问题迎刃而解。”该支队“智慧书吧”负责人、宣传科干事何秀春说,“晚上的自由活动时间及周末休息时间,是官兵来‘打卡’的高峰期。‘强军朗读亭’和‘听书小窝’,每个中队分别配备了一个,官兵们经常排队体验。”
前不久,该支队进行了一项调查,90%以上的官兵有过智能阅读的体验,21%的官兵将听书、线上阅读等作为阅读的主要方式。
“智能阅读优势多,但纸质图书不可替代。”何秀春介绍,“智慧书吧”开放后,还同步设立了读书角、流动图书箱、班级图书架,推动读书育人活动融入日常生活,让书香溢满警营。
官兵以书为伴、向书求知,带来的是个人的成长进步,更是单位建设的跃升。去年年底,该总队党委印发通报,对先进单位予以表彰,该支队所属两个单位光荣上榜,某大队被评为总队“四铁”先进单位,某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

武警天津总队某支队战士在“强军留声墙”前扫码阅读。翟黎明摄
打开读书新“姿势”
■武警天津总队某中队上等兵 彭宏雨
阅读,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读一本好书,如同登上一艘船,带我驶向更广阔的远方,感悟更多彩的人生。
然而,来到部队后,少有之前那般惬意的闲暇时光。操课结束后常常身体疲乏,很难静下心来执卷阅读。
去年3月,营区综合楼里有了一间“智慧书吧”。推开门,墙角的听书设备吸引了我的目光。坐在长凳上,戴上耳机,我在面前的平板电脑屏幕上点击“听书专栏”,打开了《平凡的世界》——
耳机里,在缓缓传来的北风呼啸声中,响起开场白:“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富有感情的诵读声和完美契合的场景配乐,让我在读书声中不断“飞翔”,落在了黄土高原,走进孙少平的世界……
当耳机中的诵读声告一段落,思绪渐渐回到现实,但身心的愉悦让我依然很放松。书本上的文字在轻柔的诵读声中,被赋予一种特殊的生命,更加真实可感。从那以后,听书成为我的读书新“姿势”。
一次次听书中,我走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致敬保尔·柯察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我走进《大江大河》,领悟宋运辉怀揣理想、攻坚克难的实干担当;我走进《老人与海》,见证圣地亚哥永不服输、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次中队组织的好书分享会上,我主动上台,向大家分享了那段时间的听书体会,赢得台下战友的阵阵掌声。
最是书香能致远
■武警天津总队某中队中队长 王志栋
以前,每逢周末,中队营区里多是这样的场景:喧闹的游戏音效中,有的战士在虚拟世界里玩得不亦乐乎;还有的战士戴着耳机,手指不停地刷动手机屏幕,沉浸在“一人一机一世界”里。
每每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官兵平时执勤训练任务繁重,休息时使用手机休闲娱乐、缓解压力无可厚非。然而,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即便有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的优势,又对官兵学习成才有多少帮助?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帮助官兵放松身心、释放压力?
支队推进图书室改造工程后,去年3月,我们中队先行一步,率先完成规划建设。看到官兵们对“智慧书吧”里各式各样的设备爱不释手,纷纷前来“打卡”,我的内心仍有隐忧,担心官兵们新鲜劲过去后“老调重弹”。然而,“智慧书吧”越来越高的“上座率”,打消了我的忧虑。
上等兵余鑫杰是一个军事迷,平日里喜欢玩手机中的射击类游戏。半年多来,他前往“智慧书吧”的次数越来越多,仅去年第4季度就读完10余本书。原来,是书吧里平板电脑中“变了模样”的兵器类书籍吸引了他。除了文字内容,他可以点击或扫码观看更多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全新的阅读体验让他兴致盎然。

武警天津总队某支队战士用平板电脑阅读。孙 强摄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读书的意义,我在一堂教育课上这样讲道:“读好书、读兵书,一名军人读书习惯的养成,看起来是个人的事,但由此影响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文化素质的养成,实则关系着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大局。新时代革命军人不仅要有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军事本领,还要在知识的‘武装’下不断强大自己,才能担负重任、不辱使命。”
如今,看书、听书、读书,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许多战士在“智慧书吧”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大家的共识。下士韩通在一次读书交流会中说:“小时候奶奶经常一边绣鞋垫,一边让我在旁边给她读书。奶奶说,日绣千针能绣山川锦绣,日嚼百字定能出口成章。现在,我在‘智慧书吧’里又找回日嚼百字的乐趣。”
书海无涯 书山有路
“观书一卷,则增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如果将书籍比作精神食粮,“会读书”便是将精神食粮转化为养分的关键。古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这些话语无不说明读书很重要,找对读书方法更重要。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80集团军某旅组织官兵召开读书会,畅谈读书方法,分享读书体会。这里推荐3名官兵的阅读“锦囊”,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邵天然推荐)
培养兴趣,加点“甜”度
■第80集团军某旅指导员 慕佩洲
春光不等闲,莫负读书好时节。有战友问我,怎样才能养成阅读习惯?在我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阅读习惯、真正与书为友,首先要激发出源自内心的阅读兴趣。
开始尝试阅读时,我推荐“闲散式阅读法”,即不加目的去阅读,闲暇时在随意翻看书籍中找到让你“眼前一亮”的精彩之处,将有很大概率与感兴趣的书籍“邂逅”。多挑选故事性强的书籍,趣味横生的描写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
有了阅读兴趣,要学会制定每日阅读小目标。初入军校时,我保持在高中时养成的阅读习惯,每天读10页书,这个目标很容易达成,促使我不断保持阅读热情。
在没有完整阅读时间的情况下,转变阅读方式不失为培养阅读兴趣的好方法。担任连主官后,训练任务繁重、生活节奏紧凑,很难有大段时间看书。我把看书变为听书,打破了空间限制,在跑步时或出公差途中,打开耳机,朗读者悦耳的声音将书籍内容娓娓道来,适当的背景音效和对文章节奏的把握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读书这件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战友们,趁着花开正盛春光好,挑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静静品读吧。
循序渐进,把握“力”度
■第80集团军某旅助理工程师 魏 熙
读万卷书,犹如行万里路。关于读书的方式方法,我推荐南宋学者朱熹的“循序渐进法”。
何谓循序渐进?朱熹说:“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切忌贪多求快,要注重打牢基础。为什么有人觉得读书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背了这个规律,跳过某些必要的读书阶段,好高骛远,去阅读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没有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甚至逐渐失去读书的兴趣。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把读书比作盖高楼,要先从一砖一瓦开始搭建,一层层往上盖。读某一类型书籍时,要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顺序,从基础内容读起,逐渐过渡到复杂内容。读一本书时,要按照书籍的科学体系和内在逻辑,先从目录框架了解书籍梗概,再深耕细读步步深入。
掌握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对学习、训练都很有帮助。去年年底,我们旅某连队列装新型装备。最初,连队技术攻关小组立足装备说明书展开研究,尽管查阅了说明书中许多术语的名词释义,但对装备原理始终摸不到门道,技术攻关一直没有取得成效。后来,他们学习了相关专业书籍,既摸清了装备基础原理,又了解了最新的装备运用知识,逐步摸索出新型装备的实操方法。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如果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阅读量再大,也难有成长进步。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才能不断汲取向上攀登的养分。
做好笔记,拓展“厚”度
■第80集团军某旅排长 刘 颖
我国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时要做标记、做笔记。
在我看来,读书不做笔记,就好似“猴子掰苞谷”,即便读过很多内容,随着时间流逝也容易忘记。如果及时动笔,不仅那些乍现的灵光可以记下来,也能加深理解书中引人深省的话语,过后还可继续回味。
刚到连队时,我对指导员的授课印象颇深。许多历史典故、逸闻趣事、金句佳话,他都信手拈来。我后来发现,他的诀窍在于日常做好读书笔记,积累多了,授课时自然出口成章。
如何做好笔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摘抄,把书中精彩的、富有哲理的语句和片段抄录下来。其次,可以做批注,对书中某个内容有触动时随时写下想法。要想真正达到深度阅读的效果,读后还可以撰写心得体会,将书中内容内化于心。
做笔记的过程中,迈出第一步还是有难度的。能否克服其他电子产品的诱惑,静下心读书;能否克服自身惰性,认真做摘抄……坚持下来会发现,那些认真撰写的读书笔记,会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次,营里推荐我参加旅政治教员比武。备课时,我翻阅整理以往的各类提纲式、批注式笔记,很快确定讲课的主题和框架,在讲课内容中引用大量史实资料和精彩战斗故事,自信从容地完成授课,得到评委好评。
如今,读书做笔记已成为我的习惯。读书做笔记,也是加深思考理解、不断提高学识的过程。只要好读书、读好书,肯下功夫做好笔记,终会尝到成长的“甜头”。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战士在讨论书籍内容。郑晓林摄

第78集团军某旅开展“读书明理、励志导行”读书活动。金靖凯摄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通信连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雷星业摄
读书心语
海军某潜艇基地一级上士周建龙:我在基地图书馆里,曾无意间读到曹文轩的《根鸟》。那个执着寻梦的少年“根鸟”,一直让我念念不忘。入伍后,抱着在部队干出一番事业的信念,我多次报名参加比武,结果却总不如人意,让我一度怀疑自己不是当兵的料。后来,每当遇到困难,我就会想到“根鸟”的故事,告诉自己要进一步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空降兵某旅机炮连中士朱海涛:去年,我从一名高射机枪手转岗为新闻报道员,全新又陌生的领域让我一度产生畏难情绪。指导员推荐我再读一读《雷锋日记》。“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多年来,雷锋精神从不因时代变迁而过时,《雷锋日记》也是常读常新。我一次又一次从雷锋这个平凡又伟大的战士身上看到信仰的光芒,汲取成长的力量。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从事何种专业,都应该像雷锋班长那样,斗志昂扬,奋斗不止。
第78集团军某旅某合成营参谋封昊:“生活的海洋,只要你浮动,你挣扎,你肯咬紧牙关,那么,总不会把你沉没……”耳机里传来杨沫的《青春之歌》,仿佛一段闪耀着理想光辉的激昂旋律,在我的心间回荡。即使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书中主人公融入时代洪流的热情,追求理想和光明的热情,依然彰显着青春的力量。我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之歌,我们要在追逐时代的梦想中,唱响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之歌。
山西省晋城军分区勤务班二级上士靳佳豪:《我与地坛》是我当新兵时指导员送给我的一本书。在书中,我读到了直面困境的勇气,读到了不向绝望低头的抗争,读到了苦难淬炼出的感悟。人生在世,失意与挫折常常相伴,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心向阳光,奋勇向上,敢于与困难和挑战斗争,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武警陕西总队商洛支队下士黄青龙:前不久一次考核中,我因为失误导致射击成绩不及格,拖了全中队的后腿。那段时间,我正在中队的“朗读亭”听《人生海海》这本书,对“勇气”一词有了新的感悟。如书中所讲,人生如海,浮浮沉沉。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敢于面对就是最大的勇气。只有潮落时不畏惧,才能迎来又一次潮起。
(程 禹、董浩田、于 迪、司进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