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角的春天
典角的春天
■王 宁
阿里高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终于冰雪消融,草木萌发。沉静了一个冬天的狮泉河水被春风吹得酥了,河冰破裂,漂流成凌。沉寂枯萎的树收到春讯后,悄悄发芽结苞,将一抹浅浅的绿向远方延伸。
春到典角村,天空上飘舞着朵朵白云,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彩色的藏式屋檐外。在这个海拔4250多米的边境村庄,一个个动人故事如一串珍珠撒落于高原之上,熠熠生辉。
一
“哈达不要太多,有一条洁白的就行;朋友不要太多,结识‘金珠玛米’(解放军)就行。”这是典角村藏族群众发自肺腑的感叹。提起与扎西岗边防连官兵的鱼水深情,藏族群众用一句谚语来形容: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这里天气恶劣,少雨,高寒,因而有“树贵如玉”的说法。而走入典角村,映入眼帘的却是一道道绿色的屏障,一阵阵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典角各族军民引以为傲的“连心林”。
“当年,为了这片‘连心林’,金珠玛米可是吃了不少苦。”扎西岗乡乡长边巴次仁感慨道。
头顶一片天,脚踏一片土。在官兵心里,绿色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帮助村民植树造林的想法由来已久。
一次次植树,一次次失败,官兵和典角村群众毫不气馁。他们认真总结经验,重新制订方案。每当大地回暖,官兵便扛着树苗,走向典角村。浇水、施肥、松土,一个个端着脸盆浇水的身影、一张张被紫外线灼伤却带着笑容的脸庞……那一幅幅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一名新兵指着手上的血泡对指导员刘云飞抱怨道:“指导员,手都磨烂了,我们这样干值得吗?这些树又不一定能活。”
“哪怕有一点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刘云飞的回答很坚定。
高原的天气像娃娃的脸,前一秒还骄阳似火,后一秒已风狂雨骤。一个个绿色的身影冲向刚种好的树苗,拉绳、固定,护卫着在风雨中摇曳的小树苗。
边防官兵不惧骄阳、不畏艰苦种树的行动打动了当地百姓,他们纷纷加入了植树造林大军。在连队官兵和藏族同胞的精心呵护下,小树苗成活了。他们将祈福的哈达缠绕在小树苗上,祈盼它们能茁壮成长。20多年来,班公柳、青海杨、红柳、苹果树、梨树早已亭亭玉立、绿阴如盖,新引种的山杏也吐出了嫩芽,曾经缺少生气的典角绿了、美了。
每到夏天,绿树成荫的典角村,成为边境线莽莽荒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藏族同胞们高兴地说,种活的12000多棵树,每一棵都有“金珠玛米”的心血,是扎西岗边防连官兵让典角这片自然的荒漠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绿洲。
二
风吹过边关,高亢悠扬的藏族歌曲和着狮泉河水哗哗作响的激流声,从远处飘来,回音萦绕,拨人心弦。
“是谁帮咱们得解放呃,呀拉索……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69岁的藏族老阿妈琼色最爱唱这首《洗衣歌》。她祖祖辈辈生活在阿里高原,与连队官兵建立了深厚感情。
典角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多数牧民长年与羊群为伴,生活还不富裕。为帮助村民致富,连队党支部制订扶贫帮困举措,11名干部、军士与驻地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前几年,在上级指导帮带下,扎西岗边防连建起了4座现代化蔬菜大棚。吃上了自己种植的蔬菜的官兵,没有忘记典角村的群众。连队的种植技术能手、一级上士程卫军,帮琼色家在荒滩上建起蔬菜大棚,送去蔬菜种子,还手把手地教给她种菜技术。
为了改善高原土质,官兵从改良土壤做起,用十字镐和小推车挖走石块,又从几十公里外拉回土和羊粪,硬是将荒漠戈壁改造成了适宜种植的土地。
在连队官兵的辛勤付出下,当年老阿妈仅大棚蔬菜就增收17000多元,她开心地逢人就说:“金珠玛米,土其其(谢谢)!”
温室大棚内,红的、黄的西红柿顺着藤蔓挂满枝头,绿油油的青菜长势喜人。
“味道很鲜!”老阿妈顺手摘了一个西红柿,让我品尝。“为了帮我们走上致富路,金珠玛米可是操碎了心。”
琼色阿妈发自内心地感叹说:“现在是我这辈子活得最好的时候。”在这位老人心中,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深厚关怀,是她生命中最温暖的一束光。
三
尼吉拉姆的家,是一户掩映在绿树中的独栋独院的两层新居。她的茶馆和超市里,除了日常的零食和饮料外,还售有各种潮品小食,这让我们很惊奇。
“感谢亲人解放军,让我这样的残疾人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我们见面时,尼吉拉姆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
1997年,11岁的藏族学生尼吉拉姆左大腿被车撞成粉碎性骨折。医生告诉她,今后可能永远站不起来了。为了给她治病,母亲卖掉了家里的牲畜,还四处借钱带她寻医治病,遗憾的是结果并不如意。就在母女俩几近绝望之际,扎西岗边防连官兵为她们送来了爱心捐款。
小尼吉拉姆受伤部位的股骨开始坏死,这让她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萌发了轻生的念头。“我是一个废人,不想再拖累阿妈了!”
“你是折翼的天使,我们会想办法助你展翅高飞!”连队官兵主动和她们家结成帮扶对子,倾心解决她们的生活困难。连长杨民利用业余时间帮她辅导功课。指导员王志宽给小尼吉拉姆讲述名人身残志坚的故事,鼓励她永不言弃,战胜挫折。在官兵的真诚关怀下,尼吉拉姆重燃了对生活的热情。
春去秋来,这种特殊的关爱在扎西岗边防连一茬茬官兵中传递着,20多年间从未中断,“金珠玛米”成了尼吉拉姆最坚实的依靠。每逢期末考试,官兵都会背着她进考场。由于她聪明好学,每次考试都在全班名列前茅,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
2007年6月,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尼吉拉姆被送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免费做了手术,取出了坏死的股骨。2008年6月,尼吉拉姆又有幸被送到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了外固定复位手术,终于扔掉拐杖站了起来。
高中毕业后,尼吉拉姆因行走不便,无法外出打工。针对她没有技术、资金且腿脚不便的状况,连队协调当地妇联积极帮助她申请小额贴息贷款,帮她开办起了商店、茶馆。
如今,尼吉拉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还清欠债,摆脱了贫困。她组建了家庭,生育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近年来,她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和自治区“巾帼脱贫攻坚女能手”等荣誉称号。
四
对于紧临边境线的典角村,卫国戍边从来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典角各族群众扎根于心的誓言。
在典角村,两张合影标记着不同的年代——一张是来时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一张是离去前鬓发如雪的老人。
1984年,藏族党员嘎玛次仁和妻子响应乡党委、政府号召,从100多公里外的加木村搬迁到典角村,用石头垒起第一间石头房。那时,嘎玛次仁还有一个引以为豪的身份:民兵班长。然而没过多久,就有人忍受不了边境一线的艰苦生活,返回了加木村,只剩下嘎玛次仁和妹妹索南拉姆两家人坚持留了下来。
一个个寒冷彻骨的夜晚,嘎玛次仁和妻子扎西旺姆行走在漫漫巡边路上,寂静得能听得到彼此的呼吸。手持电筒放射的光亮,把他们警惕的目光引向边境一草一木。
一诺千金重,一脉永相传。在此后数年时光中,嘎玛次仁与妹妹两家人在铺满砾石的土地上开荒,在终年不休的大风中建房,顽强地在荒无人烟的典角村扎下了根。1990年,又有10多户人家搬迁过来,典角村才有了村庄的模样。2012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村民们告别了低矮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别墅”式新房。典角村还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39年弹指一挥间,从一个嘎玛次仁到如今的41名党员,岁月在变,本色不变。容颜会老,忠诚不老。典角村各族群众守边固边、爱国爱党的朴实初心,滚烫依旧。
2020年,74岁的嘎玛次仁积劳成疾。弥留之际,他用虚弱的话语留下最后的愿望:“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在典角村,我要和金珠玛米一起保卫家园,看着典角人过上好日子。”
如今,嘎玛次仁的精神随着典角曲河水,流淌进了孙女央吉卓玛的心中。刚刚大学毕业的央吉卓玛放弃了在大城市打拼的机会,回到典角。“我生在典角,长在典角,要做像爷爷一样的戍边人。”央吉卓玛声音不大,但神情很坚定。
对典角人来说,家是典角,国是中国。他们“人人是哨兵,户户是堡垒,放牧是巡边、生产是执勤”,用生命和忠诚守护着家园,践行着“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光荣职责,成为边防官兵管边控边的得力助手。
常年的边防巡逻、风餐露宿,使黑红粗糙的面庞成为“红袖标巡逻队”的标配。如今,边境上的一举一动,尽收官兵眼底。军地双方及时互通情况、联手管边控边,有力维护了边疆安宁和社会稳定。
夕阳西下,放慢脚步,一路缓行。我们爬上古老的热拉城堡,俯视着典角村:小区两层别墅组成大大的“八一”二字,每家每户房顶上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房前屋后停放的汽车、家庭院落里的袅袅炊烟,无不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幸福生活。
远处,雪峰耸立天际;眼前,高原辽阔,河水浩荡……好一幅油画般的美景,好一个典角的春天!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