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个少年被压在废墟下,命悬一线之际被“一身迷彩”救出。
2012年,当初的少年参军入伍;2017年,曾经的少年到陆军某部任职;2022年,少年成长为了一名连队指导员。
今天,距离汶川地震整整15年。15年,汶川大地伤口愈合。15年,汶川少年追“星”圆梦。今天,就让我们以第一视角走近这个汶川少年,分享一位少年如何走出大山、走进军营,实现“星”梦的故事。
发现“星”——在漫天繁星中找到照亮心灵的那颗,指引前行的方向
我叫强天林,我的家乡位于四川省青川县,2008年,14岁的我在山里的学校上初二,这里乡风淳朴,学校里也充满欢声笑语。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里的宁静。5月12日下午两点多,一阵剧烈的晃动将午休的我们从梦中惊醒,地震了!慌乱中,我们涌向门口,可就在刚要出门的一刹那,地基下陷,房屋坍塌……
一片漆黑中,我的身体被卡在了破碎桌椅撑起的缝隙中,动弹不得,背上不知道被什么砸中,疼痛难忍。时间悄悄流逝,我感觉全身的力气就要耗尽,恐惧与无助、绝望和不安涌上心头,第一次感到死亡离自己这么近。
不知道过了多久,恍惚中我听到有人远远地在喊“快来人,这里有人”,声音越来越近,突然黑暗中一丝光透出,那是我重生的希望之光!过了一会儿一双有力的大手将我抱起,当我意识逐渐恢复,已经是震后的第4天,身边的志愿者告诉我,救我的是一名解放军。

▲获救后的强天林(右一)
那段时间,我见得最多的人就是解放军。废墟上,他们生死救援、患难与共;安置区,他们搭设帐篷、修建板房。这其中有一位解放军叔叔似乎对我特别关照,经常来探望我,一旁的志愿者微笑着告诉我“娃子,刚才穿迷彩的解放军你要好好记住,他可是你的救命恩人”。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我的心头涌上一股暖意。
救援结束,解放军们要走了。在送别的队伍里,我不停地寻找着救我的那位解放军,车队越走越远,逐渐消失在我模糊的视线中,我却没能再次看到他。望着远去的车队,我在心中下定决心:叔叔,我一定会找到你,总有一天,我会成为和你一样的人!
从那以后,每当夜幕降临,我会独自一人坐在山坡上看着漫天的繁星,我总觉得最亮的一颗一定就是他。我似乎一下子成长了起来,有了目标、有了方向。
追随“星”——在青春的赛道上向着星奋力奔跑,梦想会越来越近
2008年8月,我重新回到了教室。开学第一天,老师对我们说:“能够回到教室,你们是幸运的,还有很多同学,已经永远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重返校园的强天林
为了能成为像那名解放军一样的战士,我开始加倍努力学习。2012年高考结束,当别人还在拿着报考指南反复斟酌时,我已经在报考志愿上坚定地写下“国防科技大学”。 幸运的是,2012年的夏天我如愿收到了国防科大的录取通知书。

▲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的强天林第一次穿上军装
带着家人的期许,带着心中的承诺,大学期间我一刻不敢松懈。我知道,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真正成为像他一样的合格军人。

▲军校期间强天林刻苦训练
夜幕再次降临,还是这个熟悉的山坡,我仰望星空,再次下了一个决心:我要追随他的脚步,开始和他一样的征程。
成为“星”——一路汗水一路芬芳,血泪浇灌后的我们也会星光璀璨
2017年夏天,我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陆军某部。报到第一天我就被一行大字吸引——“抢险救援模范营”,此刻,我才知道,我报到的单位也参与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

▲强天林毕业分配至陆军某旅“抢险救援模范营”
我感慨万千,于是来到营队荣誉室,看着营队20多年的风雨征程,看着照片上一幅幅废墟中托举起生命的双手,我仿佛回到了2008年,回到了自己被托起的那个瞬间。
每年5月12日,我都会写信,只是这封信从未寄出。我还录制了一段寻人视频,迫切地想找到那位托举起我生命的解放军叔叔。
2020年,在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寻人团”的助力下,我们终于见面了,这时我才知道他的姓名——李世忠,原“猛虎师”高炮团三营营长,如今是河南省新乡市公安局的一位民警。我曾在无数个夜晚幻想过我们重逢时的场景,有欢笑、有哭泣,但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我们见面时不约而同选择了敬礼
——以这种军人特有的方式。

▲强天林与当年救他的解放军叔叔重逢
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的那句:“国难当头,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人,义不容辞。”
义不容辞,正是这种职责、使命和担当,让我明白我追的“星”并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挺身而出、赴汤蹈火、舍生忘死的人民子弟兵,他们像夜空中满天的繁星,闪耀夺目,给无数少年“星”的指引。
2022年,我成长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指导员,与身边的战友们一起在强军新征程上奋力拼搏。一年来连队两人荣立三等功,一人考入军校,五人入党,我也被集团军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我们在追“星”的路上从未止步。
15年,新一代的少年又像曾经的我一样,踏上了追“星”之路,他们在强军目标的指引下,步伐坚定、勇毅前行、从未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