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真正有价值的目标
实践反复证明,任何决策方案的制订,都应该建立在对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准确认识、科学把握的基础之上。客观事实不真、不准、不全,作出的决策则难免会漏洞百出、危害甚重。然而,作决策仅仅明了事实因素并不够,还必须进行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就是对事物价值属性的考察、分析和认定。它往往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偏好、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
1938年3月,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时使用了装甲师,由于技术和保障上存在许多问题,大批德国坦克半路抛锚,出了许多洋相。消息传开,欧洲一些国家军队的将领对这一客观事实作出了不同的价值判断,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做法。其中,英法停止组建旅级以上装甲部队的尝试,苏军开始撤销正在组建的机械化集团军,而德军却针对问题积极改进,摸索出一套崭新的作战方法,使坦克集群在二战初期出尽风头。那些武断地否定坦克集群使用价值的军队,则无不在德军最初的“闪击战”面前败下阵来。
正如一场危机事件,有人看它是危险、危害,有人则视它为机会、机遇,往往因所处的位置、角度不同,人们作出的价值判断、认识结论也有所差异。在军事实践过程中,这样的现象不乏其例:有些事,做了也许能立竿见影,但时过境迁后留给人们的或许是“一声叹息”;有些事,做了可能不会产生直接效益,却能带来长远的正效应,让人无不感叹当时决策的英明与远见。而这种一正一反之间的差异,往往更能反映出一名指挥员价值观念、战略格局、思想境界的高下。
一般来说,战争中对方的首脑机构、通信枢纽、网络系统、重型装备等都具有重要的作战价值,理应将其一举摧毁。但其实,那些真正有分量、有价值的作战目标,既不会轻易被发现,也不会轻易被击毁。科索沃战争,北约对南联盟重要目标狂轰滥炸78天,毁伤效果不可谓不显著,但实际上米洛舍维奇政权真正的败因源自于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马桶效应”。据悉,“9·11”事件中真正在一线按下行动按钮的是基地组织一个类似于办公室主任的角色,而不是本·拉登。从现实及可以预知的未来看,面对虚实莫测、真假难辨的信息化智能化战场,不仅弄清事实的真相、作出真实的判断更加不易,即使弄清楚了事实的来龙去脉,要想从中分辨出其作战价值的大小,是关节还是末梢、是主力还是备份,更是难上加难。
毛泽东同志曾提醒我们: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指挥决策方案的选择、作战目标价值的判断是一门学问,尤其需要指挥员登高远望、俯瞰全局,紧密结合敌情我情及战场情况敏锐地洞察、缜密地推敲、精准地筛选,既要考虑作战元素“千里走单骑”的性能,更要审视它“体系贡献率”的功能;既不放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部位,又不轻视“小卒过河当车使”的微小目标;既善施“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又做好“杀鸡用牛刀”的准备,如此才能在选择和破击关键的价值目标中收到成效、取得成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