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我”和“我们”的关系
正确处理“我”和“我们”的关系
■邓博宇 杨 刚
前不久,笔者在和一名基层教导员聊天时,听他说起一个现象:有的官兵在个人比武考核时总是铆足了劲儿,得了第二犹嫌不足,但在一些需要“众人拾柴”的工作中则秉持“不求过得硬,只要过得去”。他说,这些同志不是没能力没决心,只是对涉及集体、团队的事不上心,无论难易只求及格。问他们为啥,则答:“集体的事不差我一个。”
听罢,笔者想起一段类似往事。一次,某技术队参加上级组织的集训。此次集训以技术队为单位,根据全员专业考核成绩平均分进行排名。该技术队官兵连续奋战半个多月,却因为几名战士出乎意料的低分,最终排名不理想。他们中不乏单位重点培养的“苗子”,还有人刚在比武中拿了名次。为什么平时表现突出的人反而拖了集体后腿?有官兵私下吐槽说他们“聪明”,因为这种荣誉即使费劲得来也只属于单位。
其实不难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动因无非是更看重个人发展进步。乍看之下,似乎他们并未做损害单位之事,但实际上,这样的干事态度于部队建设无益。他们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甚至有的人打着“集体”的幌子争个人之功、求一己之名,淡化了单位与自身的一致性,无形中销蚀着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有学者曾在写给“理想大学”的一封信中,批评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类人将个人利益作为唯一追求,并且善于利用权力、体制达到个人目的。虽然这位学者针对的是大学教育,但同样值得我们警惕。
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象:有的官兵平时浑水摸鱼,一到评功评奖、晋职调级就积极表现求成绩;有的干部对领导关注、立竿见影的工作抢着做,遇到需要持续用劲、功在长远的事情就绕着走……
究其根本,部分官兵责任感不强、事业观错位、心态浮躁功利是主要原因。当然,除了官兵本身,外界因素影响也不应忽视。一方面,当今社会弥漫着一股追求功利的风气,将个人剥离于集体之外。另一方面,个别单位营造的工作氛围“迫使”部分官兵如此行事。比如,在有的单位,官兵们干多干少是本糊涂账,努力工作、默默付出的同志反而被遗忘;有的单位领导要求个人无条件让位集体,如此一来,官兵只得想办法谋求个人利益……
个人与集体,不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俗话说,单兵难排阵,独木难成林。部队是非常讲究“集体”的地方,“我”是“我”没错,但更是“我们”中的一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将自己放在集体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谋求个人发展;同样地,只有将官兵们的个人发展进步纳入单位建设整体考量,集体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活力。
如今,我们正在向着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速奋进,需要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步调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广大官兵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摒弃过多的私心杂念。各单位也要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让能者有其位、踏实干事者有所得,正视官兵们的发展成才需求并提供必要帮助。当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统一起来,官兵们就会自觉把“我”变成“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凝聚起奋斗强军的磅礴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