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学习习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陈辉吾 颜 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主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文化奋进的历史。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但那时的中国仍是“一穷二白”,不仅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为了发展文化和科学,1956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团结的国家形象,反映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时代要求。它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党坚持从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实践出发,先后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是创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努力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话语权之争,主动作为、主动发声;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得到极大提升。
二
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立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文化需求,直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推动文化繁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也正是中华文化焕发活力、走向复兴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一路走来,我们党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相互交融程度正在不断加深,文化自觉的程度、文化建设的水平,深刻影响着其他建设的内涵和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文化力量。
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建设文化强国,不仅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关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中都包含着文化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成文化强国列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支撑,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走好新征程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坚实文化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党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强劲的时代脉搏,让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意蕴深厚的文化支撑。今天,面对愈加激烈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发展道路之争,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三
新的文化使命已经明确,新的文化号角已经吹响。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连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与伟大成就,让我们更加有理由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但也要看到,在今天的中国,古今文化、中西文化交融交织,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文化景象。世界文化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锋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巨大活力。怎样让这一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更有方向感,正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课题。就此而言,无论是“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西式教条主义,还是妄自菲薄、数典忘祖的文化虚无主义,抑或是目光狭隘、妄自尊大的文化保守主义,都是对文化认同的背离、对文化自信的侵蚀,必须坚决摒弃。我们必须坚定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秉持开放包容。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任何文化都要在共存中发展、共享中创新。习主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在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坚持开放包容、融会贯通,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敞开胸怀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实现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才能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彰显自己、发展自己,进而更好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习主席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创新的正气,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守正创新的锐气,在于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情对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加主动的精神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