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张大志二十余年矢志让荒地变良田
吉林省松原市退役军人张大志二十余年矢志让荒地变良田——
盐碱地里稻花香
■赵建龙 崔释远
初夏,查干湖畔。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达里巴乡退役军人张大志,和他的团队成员察看盐碱地稻谷生长情况。
地处盐碱地的查干湖,曾是当地人眼中的“盐碱泡子”。由于盐碱泛起、鱼苇绝迹,周边水田生产也发展缓慢。
1997年底,张大志退役后回到家乡前郭县。第二年夏天,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张大志赶到抗洪一线,连续25天奋战在大堤上,被表彰为“全国抗洪模范”。因表现出色,松原市特事特办为张大志安置工作,他选择了达里巴乡农业站。
“抢险救灾,是我作为军人该做的。我是农民出身,根在农村,黑土地就是我的人生舞台。”张大志说。
在前郭县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有千余公顷的不毛之地,是一片苏打盐碱地。
望着千顷未耕之地,张大志心里盘算,如果能让盐碱地成为良田,将会解决多少人的口粮问题?然而,盐碱地的生态改良,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志在把“碱巴拉”变成“米粮川”,张大志没有退缩。2009年,张大志成立了一家农业服务公司,流转了百余公顷盐碱地建成查干新谷田园综合体,开始探索改良盐碱地的良方。
头一年,这块地颗粒无收。张大志没有气馁,他知道盐碱地改良见效周期长。修渠打井、养地培肥,凭借在农业站积累的盐碱地改良经验,张大志与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一起,经过反复试验,历经4年终于摸索出“以肥压碱”土壤改良方法。
盐碱地经过综合改良,当年水稻亩产就达250公斤以上,张大志因此名声大振。2016年,张大志被吉林省科技厅聘为盐碱地改良“科技特派员”。在他的带领下,当地村民积极承包盐碱地,累计改良盐碱地面积达3万多公顷。“以前这里的盐碱地给人白种都没人干,不仅赔种子,还赔工钱。现在可是寸土寸金。”在当地村民眼中,张大志不仅改变了盐碱地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去年10月,张大志获得首届“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类作物种植三等奖。
如今,张大志还有更大的发展目标,他计划把查干新谷田园综合体建成绿色农业观光示范园。“保护并利用好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通过旅游业进一步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正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张大志说。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