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江西省加快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7:37
导读:红色“亮”起来 ——江西省加快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纪实 ■潘聪 ?刘航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郭冬明 暑期来临,江西各地迎来红色旅游热潮。长征出发地于都,“

    文物“活”起来 红色“亮”起来

    ——江西省加快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纪实

    ■潘聪  刘航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郭冬明

    暑期来临,江西各地迎来红色旅游热潮。长征出发地于都,“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工人运动的摇篮”萍乡……广大游客通过参观博物馆里的文物、广袤大地上的旧址,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据统计,江西省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96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3650件(套),革命文物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护成本高、开发利用难度大。如何将革命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革命文物从留下来,到“活”起来、“亮”起来、“热”起来,更好发挥教育作用?

    近日,记者走进井冈山、于都、瑞金等10个第一批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地,探寻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新做法、新变化、新成效。

    江西省修水县组织专业人员修复纸质类革命宣传品。

    “井冈山精神代代传”数字藏品。

    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股票的数字藏品。

    江西省铜鼓县秋收起义阅兵广场。

    在江西省兴国县将军馆,小讲解员为游客讲述革命故事。

    在江西省兴国县将军馆,游客体验过铁索桥。

    领导小组·专项规划

    从“一家之事”到“一把手”工程

    从发现破损到拨付专项资金用于修缮万寿宫(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回师铜鼓旧址),只用了短短1个月的时间。

    去年2月,一场大雪过后,万寿宫主体建筑地基下沉,多处承重墙体开裂。“如不进行抢救性维护,随时可能出现坍塌。”专家现地勘察后得出结论。

    “从文旅发展专项资金中先行拨付万寿宫修缮资金。”铜鼓县红色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当即作出决定,万寿宫维修工作迅速启动。

    此前,革命文物修缮工作往往要经过层层审批和反复研究,花费时间较长。同样是革命旧址,武曲宫(秋收起义部队新兵训练处旧址)的修缮之路就相对较长。该旧址2007年作为“红色旅游品牌工程”被写入铜鼓县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才完成修缮。

    武曲宫的修缮不是个例。江西省革命旧址多年代久远,损蚀较严重,资源类型多样,产权复杂,隶属不同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顺畅高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制约了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2022年,江西省启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工作,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成立县(市、区)一把手任组长的红色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级书记成为革命文物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记者了解到,“一把手”工程实施以来,各县(市、区)各部门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各单位主动咨询革命文物保护、红色文旅工作如何推进、如何与其他工作融合发展。这项工作不再是文旅部门“一家之事”,而形成各部门齐心协力,整县推动、系统谋划的格局。

    不仅县域内形成合力,县(市、区)之间协调联络也更加顺畅。他们以片区“组团”形式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一个主题带动一片旧址,推动革命文物片区保护、红色文旅整体发展。

    去年12月,第六届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会在萍乡市召开,24个湘赣边区域合作县(市、区)党政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区域合作新路径,其中红色文旅合作是重点之一。近年来,在“一把手”工程推动下,湘赣边各县(市、区)联合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发行文旅一卡通,共建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沿线革命文物得到统筹保护。

    “我们以‘韶山—井冈山’红色专列开通为契机,围绕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湘赣边革命斗争3条主线,将湘赣边地区主要红色旅游景点串点成线,联合推出了‘秋收起义—湘赣红旗’精品线路。”谈起这次合作,井冈山市领导告诉记者,湘赣边是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的发生地和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红色旧址跨省相连,打造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既可以推动红色资源共享共用、客源互送、线路共推,又能强化游览群众对人民军队早期发展的整体认识。

    此外,江西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分3批建设210个“过去有红色故事、当代有蓬勃新貌”的红色名村。

    义务讲解员·文物认护者

    从散点保护到织起“网络”

    铜鼓县陈家老屋是一座百年老屋,曾是首届中共铜鼓县委机关旧址,也是首任县委书记陈逸群烈士和陈逸群的父亲陈以谦、弟弟陈彰伦烈士的旧居。受南方潮湿气候的影响,土木结构的老屋部分墙体朽蚀开裂,让老屋产权人、烈士后代陈道荣忧心忡忡。

    “该类私人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一般由所有人负责修缮,常因所有人修缮不及时或无力修缮,出现损毁问题。”铜鼓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革命旧址产权私有,但历史文化价值属于公共范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们找到陈道荣,提出整体修缮保护计划,将老屋正厅改造成陈逸群故居陈列馆,并聘请他担任义务讲解员和文物保管员,每月发放补助。

    针对陈家老屋这类情况,不少县(市、区)与革命旧址产权所有人签订管理保护协议,将产权所有人纳入文物保护队伍。

    宜黄县西南部的黄陂镇,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革命文物数量多、分布散,单个保护利用成本高。

    近年来,宜黄县对黄陂镇蛟湖村的革命文物进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打造第四次反“围剿”黄陂战役陈列馆,整体管理附近的革命文物。记者看到,在蛟湖村的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红军医院等地,村民们自发当起讲解员。

    “以前,保护文物主要是文旅部门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事,由于革命文物数量众多、分布较散,保护利用难以实现全覆盖。”宜黄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工作人员吴昊说,如今,在政府部门引导下,民间文物保护人、志愿者、企业和学校等社会力量纷纷行动起来,共同织起革命文物保护的“网络”。

    前不久,于都县两位老人来到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捐献了一把珍藏多年的双管短枪,这是一位曾在他们家中养伤的红军留下的。该馆工作人员丁海鑫介绍,越来越多社会力量通过捐助、认领、认护等形式参与到革命文物保护中来。

    在瑞金市,专门成立了文物安全领导小组,制定革命旧址责任名录和革命文物长制工作实施细则,实现每处革命旧址有专人负责、专人监管和专人巡查。该市还开展“认护革命文物”活动,迄今已有社会各界2万余人认护市内革命旧居旧址和馆藏文物400多项,有效形成保护合力。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让保护利用工作更上一层楼,还需要大量革命文物保护行政管理人员,精通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的运营人才,有前瞻眼光、有影响力的革命文物研究者。”吴昊说。

    去年6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江西师范大学共建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我们加强了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党史研究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开展革命历史资料、实物的征集、研究工作,对革命文物进行深入的内涵挖掘和价值阐释,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发挥重要作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石志奇介绍。

    数字藏品·创意演出

    从技术“上新”到创意走心

    近日,家在河南的大学生刘美,在手机上点开家在井冈山的同学分享的链接,进入“城市数藏”H5页面“井冈山精神代代传”栏目,免费领取了胜利的号角数字藏品。“这是属于我的数字藏品,它拥有唯一编号,点开后还可以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刘美说。

    据了解,“井冈山精神代代传”数字藏品包含井冈山红旗、胜利的号角、黄洋界、八角楼、映山红数字专辑等5款,参与者获取数字藏品盲盒后,将随机获得其中一款。任意一款均包含门票优惠、二次升级、线下联动等权益。此外,集齐全部5款可合成井冈山会师红色数字藏品——《朱毛会师95周年纪念版》,该藏品将提供更多体验。

    “除了数字藏品,我们还借助数字技术对革命文物进行全面调查、记录和呈现,建立可永久保存和可持续再现的数字档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往,文物资源躺在玻璃罩子里,一旁写着介绍性文字,可供参观者解读、探析的内容并不多。现在采用“数字化+文物”的方式,不仅能够长久保存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还能使革命文物“亮”起来。

    从前,江西省红色文旅市场存在产品单一、融合不深、链条不全等问题,与其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不够,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创意演出等新业态相对缺乏,游客“到此一游”后感受不深、触动不大。

    现在,随着文物保护利用的不断发展,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旅游产品迭代升级,游客体验更加丰富多元,有利于留下深刻的“红色印记”。

    在新技术的助力下,一些县(市、区)实施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工程,逐步实现代表性文物数字化保护全覆盖,建立完善革命文物数据库,实现革命文物资源网络共享。对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丰富了网络空间革命文化内容,打造出“永不落幕”的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空间。

    “保护革命文物的目的,是发挥教育作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杨丽姗介绍,以往他们注重将革命文物留下来,现在更多考虑如何让它“活”起来、“热”起来,打动人心。他们陆续开发出“VR畅游瑞金”、智能讲解员、“一苏大”代表登记处等交互式体验项目,吸引更多人走进纪念馆,在互动中接受党史军史教育。

    “在长征第一渡口观看表演《送别》,在长征宾馆品尝‘新长征宴’,参加‘重走长征路’……感觉整座于都县城都有长征的印记。”7月初,九江青年于浪浪来到于都县旅游。几年前,于浪浪来过于都,但“印象不深”。

    “枪声在耳边响起,抬头看到滚滚江水从天而降,仿佛置身湘江战役现场。”此次于都之行,于浪浪慕名观看了舞台剧《长征第一渡》。他告诉记者,当看到红军战士拼尽全力传递工农红军的旗帜,一排排人倒下,后面的人爬起来跟上,直到把那面千疮百孔的旗帜挂到代表胜利的山坡高处时,他攥紧拳头、湿了眼眶。

    图片由作者提供  

    制图:扈硕

    架起通往红色历史的桥

    ■郭冬明

    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入口,一幅80双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引人注目。这是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创作的“草鞋墙”。

    “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乡亲们仍然保留着编草鞋的习惯。”采访中,这位红军后代说,长征前夕,苏区群众赶制了20余万双草鞋送给途经的红军。这面“草鞋墙”,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张小平走上革命文物保护之路是受到父亲张德美的影响。一口留有弹孔的行军锅、一枚特别的公章、一块帮红军搭桥渡河的木板……张德美发掘出当地许多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经考证编入档案。18年里,张德美一直在挖掘红军长征出发历史,先后寻访了200余位亲历者,写下16本笔记。

    父亲去世后,张小平开始整理这些笔记,目前已达60余万字。他计划将笔记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和父亲的思考。“草鞋墙”就是他在整理笔记时产生的创作灵感。

    如今,来到于都河畔的游客,都要看一看“草鞋墙”,这面墙也成了“网红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将士穿着一双双草鞋,一步步走出“地球上的红飘带”。透过草鞋拼成的“地图”,人们看到长征精神的光亮。与草鞋一样,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承载着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横峰县,一个名为“走遍横峰·红色之旅”的“打卡冲关”游戏,吸引众多游客参与。游客如果完成全县所有94处革命旧址“打卡”,将获得“走遍横峰冲关达人”勋章,“打卡”获得的积分还可以兑换纪念品。我们在现场看到,不少游客“全家总动员”,陈华林就是其中一位。

    “最初只是想带着孩子出去走一走,进行户外体验,没想到孩子的兴致那么高,现在我们已经走完了全部路线。”陈华林说,尽管他是土生土长的横峰人,在祖辈父辈的口耳相传中了解到一些故事,但都只是零星的片段。通过这次“打卡”,他对家乡的革命史认识更加全面,对家乡何以成为今天的模样有了新的理解。

    一路“冲关”,陈华林从最初的参与者、聆听者,到成为孩子的领路人、解说员,在孩子心中播撒下红色的种子。现在,一到休息日,孩子就缠着他前往革命旧址“冲关”。

    革命文物架起一座通往历史的桥梁,建立起现在与过去的情感联结。张德美父子的接力传承,陈华林父子的共同“打卡”,在一次次与革命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近年来,我国革命文物家底基本摸清,革命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革命文物教育功能不断强化。

    在众多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旧居旧址、烈士陵园等场所,保存着各类珍贵的革命文物。透过文物,不仅能看到历史的刻度,还能触摸精神的温度。革命文物记录着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人物的生平,凝结着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活过、奋斗过的人们的信仰与精神。站在这些文物面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革命先辈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还有他们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

    革命文物的修缮保护,非一日之功。我们希望,更多人用自己的方式自觉保护革命文物,丰富红色基因库,为赓续红色传统、汲取奋进力量提供丰沛的滋养。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